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浅谈情感激发与“三维”目标的落实
杂志文章正文
浅谈情感激发与“三维”目标的落实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61        返回列表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文本的特点,善于诱发、利用学生的情感,以情感为纽带,架起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桥梁,使阅读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强化“三维”目标的落实。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五方面调动学生情感元素,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一、寄情于情境创设之中,明确“三维”目标

学生情感的产生必须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学生的心理过程,这需要我们教师去诱发启动。如果把学生的情感比作镜子一般平静的湖面,要想让它荡起涟漪,就需要外加推动,这个外力就是教师的情感。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采用巧妙的手段来创设情境,渲染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师生之情达到一种沸腾的状态。如可以音乐渲染情境,图片渲染情境,表演渲染情境等。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揭题后,我让学生高声朗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紧接着播放《长征》乐曲,在雄壮的乐曲声中,我满怀激情地引入课文:“大渡桥横铁索寒,的确如此啊1 1863年,太平天国著名将领、天才军事家石达开和他率领的几万精兵就是因为没有及时渡过大渡河,而被清军消灭在大渡河畔,成为千古恨,事!所以70年后的1935年,毛主席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来到大渡河边,国民党反动派扬言要让红军做第二个石达开,妄图把我军消灭在大渡河畔。能否过河,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因此必须夺桥!”老师这一番热情洋溢的导语,触动了学生的情感领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红军战士产生了敬佩之情,对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历史壮举发出了赞叹,更加觉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真是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学习动机也在不知不觉中被激起,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课文内容,纷纷提出“泸定桥是什么样子?红军为什么要夺桥?是怎样飞夺泸定桥的?”这些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明确,此时正是学生兴之所至,情之所动时,他们会自主愉快地参与学习全过程,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会采用各种学习方法去解决问题,掌握知识,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的实现打下基础。

二、寄情于文本描写的形象之中,落实“三维”目标

教师满怀激情的导入,促使学生入情了。但学生的情感总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可以由此发展到高潮,也可以由此淡化为泯灭。因此在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入情之后,我们教师要倍加珍惜,好好把握,使其伴随教学活动的深入而不断发展。情感发展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教师要很好地把握好文本的内容,因为文本是情感交融的产物,只要老师牵住学生的情感之手,巧妙地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去体验、去感受,学生就能掌握语文知识和能力,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重要的一环,就是老师应诱导学生去认识,去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就像文学巨匠巴尔扎克说的“作家必须看见他要描写的对象”一样。我们的阅读教学也必须让学生能“看见”课文描写的形象,注重体验感受,淡化提问分析。如教学《可爱的草塘》时,我让学生朗读“小河奇异的风光”部分:“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让学生从“清凌凌”一词中感受到河水的清澈,小河的可爱。然后出示奇异的草塘风光的挂图,并随着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去朗读,想象北大荒草塘迷人的美景。当学生的情感随着想象、朗读上升时,教师顺着学生的情感发展深情地说:“我想捧起清凉的河水,洗洗脸,但我犹豫了,为什么?”学生会动情地说:“我生怕弄坏了这一幅美丽的画卷。”多么真切的感受呀!学生这种内心情感的发展,驱动着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他们忘我了,我也忘情了,师生都沉浸在一个无形的充满情感的交流之中,课文描写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更加鲜明了。因此,可以说,教学活动一旦触及了学生的情感领域,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寄情于领悟语言文字之中,落实“三维”目标

学生感受课文所描写的形象后,情感越发高涨。教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音、发言的措辞中,敏锐地觉察到情感在学生的心头涌动。此时,教师应及时抓住机会,顺势推进,引导学生在原来感受课文描写形象的基础上一层层地去品味语言的色彩,领悟语言文字的奇妙一因为,语言文字不仅承载着人、事、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着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本身的情感驱动下,学生会关注课文中那些沉浸着作者情感的词句,从而达到落实“三维”目标的目的。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冻死街头”的部分,我问学生:从这部分中,你觉得作者的语言文字用得巧妙在哪里呢?学生说“微笑”一词用得巧妙。假如换上“脸色苍白,嘴唇发黑”呢?通过对比朗读、体会,学生的情感更加深沉了:这么漂亮可爱的小女孩,如果生活在如今的社会里,本来就应该嘴上时时带着微笑,可现实生活中的她却是又冷又饿,没有欢乐,没有人来疼爱,现在死了,嘴上才带着微笑,她是在美好的幻景中冻死的,显得更加悲惨、可怜。有学生还说:从“微笑”一词中,也可以看出小女孩把死当作是一个解脱,只有死了,才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才是幸福。品析后,学生读书时,声音哽咽了,对可怜的小女孩寄予深深的同情。此时,我紧紧抓住学生情感的脉搏,抓住文本描写的传神之笔,加以深化,学生不仅领悟了语言文字的奇妙,情感也得到了升华。于是,教师便追问下去:你们与卖火柴的小女孩同龄,可她却有如此悲惨的遭遇,那是罪恶的社会制度造成的,而你们生活在当今时代,在父母、老师的关爱下茁壮成长。相比之下,你们有什么体会?假如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对她说什么?这么一问,学生的同情、愤怒,达到了极点,一触即发,像打开了闸门的水,倾泻出来二就这样,情感这奇妙的心理因素,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学会了抒发情感的方法,也懂得了什么是爱,什么是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养成。

四、寄情于表情朗读之中,落实“三维”目标

学生的感受深了,情感被激发起来了,他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想抒发情感,这不仅是学生心理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的需要。情感的抒发可以使学生的内心感受得到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感染,使学生的情感更加明确。那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抒发内心的情感呢?根据文本的特点,通常要借助表情朗读来抒发情感。我们都知道语文的魅力在于通过一定的文字表达方式巧妙而生动地传达一定的思想内容和感情,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透过文字去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验作者表达方式的巧妙和文字的优美。所以,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去朗读课文,以读代讲。学生读的虽然是作者的作品,但是,因为是表情朗读,这就包含学生的主观感受,学生必须根据语言文字描写的内容,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语气来表达,抒发他们对作品中人物、景物的同情、厌恶、留恋、憧憬的情感。也就是说,表情朗读的过程也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验和感受的表达过程。所以,我们要重视表情朗读,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如教师引读、学生个别读、小组读、角色读、齐读、领读、评读等,让学生带着情感去朗读课文;让学生从不同的读书方式中,感受到老师、自己和同伴们共同表达的情意。情感的交流,得到相互感染,也使学生的情感在抒发中得到升华。

五、寄情于欣赏与评价之中,落实“三维”目标

评价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三维”目标的具体体现。如何利用评价这一有效的手段来促使“三维”目标得以落实呢?新课标明确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这一评价方法,符合心理学的原理。从心理的角度来看,人人都有一种表现欲,都有一种心理需要,特别是学生,希望得到老师或同学的表扬。因此,教师就要利用自己的情感来激励学生的心理反应,和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鼓励为主的评语,用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让师生成为朋友、亲人关系,这样,学生的身心才能得到关怀,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在课堂上有人呵护,有人欣赏,于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张扬自己的个性。例如,我班有一个学生,他接受知识慢,口头表达能力差,但在课堂上积极性很高。在学习《奴隶英雄》后,我让学生分角色来朗读,他主动要求读斯巴达克的话,但他读得很不流利,错别字很多,读完后,自知读得不好,头垂得低低的,有很多同学都举手,想为他纠正,做出评价。我此时已觉察到学生们的情感变化,但没有让其他同学发言,而是走到他身边,亲切地摸着他的头,说:“虽然这次你读得不太流利,但和以前比,已进步了很多。”其他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也做出了积极的评价,有的同学说他读书的声音响亮,有的说他主动要求读书精神可嘉……在同学们的表扬声中,他抬起了头,我看着他,深情地说:“今后,只要你多读书,在不认识的字上注好音,你就一定能把每一篇课文读好!”从那以后,他上课更加主动要求读书,而且读得流利,没有错别字,经常获得师生热烈的掌声。就是这样一个富有情感、带有欣赏的评价,不但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而且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指明了学生努力的方向。

阅读教学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过程。情感是阅读教学的灵魂,教师只有将学生情感因素充分地激发起来,让整个教学过程洋溢着人文的精神,学生才会学得愉快、学得深入,阅读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