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阅读教学中超越文本的例谈
杂志文章正文
阅读教学中超越文本的例谈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60        返回列表

在阅读活动中,作者、文本、读者这三个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书面交际过程。新课程提倡学生“主动阅读”,把书“读活”,要树立“超文本”的阅读教学理念。那么在阅读过程中,怎样才能在遵循文本的前提下超越文本呢?笔者在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一、在互文对话阅读中超越文本

在我国古代,互文主要是训话、释义的一种方法。上下文意互相阐发,互相补足,交相显发即为互文。互文指引入文本的阅读与理解,是认识事物解读文本的方法。教学中,笔者注重引导学生将文本与相关文本,与外部世界,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由教师的引导到学生自由运用,形成极有张力的“文本网络”,架设起文本之间由此及彼,学生与外部世界,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相互沟通的桥梁,即超越文本。如教学《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时,笔者这样引导学生学习:

师:我们学过很多有关大海的课文,能把大海的波澜壮阔说得具体些吗?

生:我们读过《可爱的草塘》,课文里说“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浪花翠绿绿的,绿得发光,绿得发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

师:课外书中读过吗?

(生列举《海的女儿》、《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的有关句子)

(师引导学生围绕“水平如镜的西湖”展开互文对话)

生:(自由组织语言,自由表达)我看见过渡澜壮阔的大海,它是那么蓝,仿佛一下看不到尽头,蔚蓝色的绸缎,忽忽悠悠地颤动着,就是名师高手,也难以描摹;我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那满湖烟雨,山光水色俱是一片迷蒙,“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西湖如一面镜子,静静地卧着。

师:真精彩!那你们能否把漓江水描述得更丰富一些呢?

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调动积累,完成二度创造文本。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它轻轻地流,全无涟漪的波动,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那似睡未醒的模样,更加惹人喜爱,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江中游鱼来来去去,全如浮在碧绿的空气中;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大自然在创造她的时候,是怎样酣畅淋漓地泼洒下那一片片绿啊,青山绿水相映成趣,把你的身影也染成了绿色。

这样,教学中利用互文对话,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又拓宽了学生生命体验范围。这样的超越文本,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在补白性阅读中超越文本

在阅读课上,教师引导学生于无字处探寻作者的思想,这种利用文本的“空白”处阅读,动态地把握课文整体,也往往能体现出“超越文本”的阅读效果。

课文作者的思想不仅可以通过字面来表示,也可以隐蔽于文字的“空白”处。这种空白有多种形式,如结构上的分节是空白;欲言又止,话到嘴边留三分是空白;借用修辞手段象征、影射、双关是空白;置疑不答、无可奉告,是空白;文次有别,说这不说那,也是空白……这些“空白”或者是言外有意,让读者猜想;或者是言此意彼,让学生琢磨;或者是迂迥的反衬;或者是委婉的曲笔。把这些空白处,择要地让学生凭借语境展开想象,进行填补,既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丰富,又是对文本的发展和超越,十分有益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优化语文的整体素质。如教学《纸船和风筝》一文时,我设计了三次补白。松鼠和小熊吵了一架,彼此都很想和好,却又不好意思。于是小鼠再也受不了了,它在一只折好的纸船上写了一句话:“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在此笔者设计第一次补白:“小熊收到了纸船,也收到了那句话,此时此刻,它会想些什么?”

第二次补白:“松鼠发出了求和的信号,它必定是在焦急中等待、期盼,而突然看到了徐徐升起的风筝,那又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此时此刻,它肯定也有许多话想说,那么会说些什么呢?”

第三次补白:“一对好朋友终于恢复了友谊,感叹、幸福、后悔、激动等等滋味也许一齐涌上了心头。这时候,松鼠连忙把屋顶的纸船拿下来,一只只放入小溪中。那一只只小纸船被赋予了新的情感、新的友谊。那么,小松鼠每放一只小纸船就会默默地对小熊说一句什么话呢?”

三次补白,利用触动学生情感点的“角色”,让学生亲身经历角色的动作、语言,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强化感受,使学生对文本由“近”感到“真”,由“真”感到“亲”,从而产生共鸣,在共鸣中人情,在共鸣中动情,在共鸣中生情。这样,学生与文本进行了深度的对话,从而,也实现了对文本的另一种超越。

三、在同化阅读中超越文本

阅读教学总是要通过学生主体的认识去同化课文内容的,这种同化,并不完全是“顺应”,也应当引导学生去质疑、去批判、去否定,敢于给课文挑刺,从小培养学生不盲从权威,不唯书,敢于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精神。在阅读教学中,双向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和批判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养成学生遇事、遇理都能分清良莠,明辨是非的良好思维习惯。如《落花生》这篇课文的预习题中有这样的句子:“落花生这种植物有个有趣的特点,它的花落了,能钻进地里结出果实。”教学中,通过看课文插图,学生提出:这个句子表达得不正确。落花生的“花”没有“落”,而是它的子房特别,像一根管子插入地里把果实(花生)结在泥土里。我当即鼓励.学生,向教材编委写信反映这个情况。

提倡和引导学生有批判地读书,敢于向课文质疑,既尊重文本又超越文本,是培养阅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在创造性阅读中超越文本

创造性阅读是阅读能力发展的最高阶段。所谓“创造性阅读”,是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精神,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加以涵泳,体味思考,读出新意,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如《赤壁之战)一文中作者用了三句话概括地写了黄盖给曹操的投降信的内容:“东吴兵少,抵挡不住八十万大军。周瑜不自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他愿意脱离东吴,带兵士和粮草,投降曹操。”同时也写了曹操对这封信的反应:“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欢喜得不得了”。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黄盖,根据课文的有关提示把投降信详细地写出来。像这样根植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训练,既训练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推理想象能力,同时也深化了他们对文中人物的理解。

曾祥芹、韩雪屏同志认为:“意音文字的高度稳定性和广泛适应性,使它能古今相通,四方互达,具有极大的时空包容性,富于生命力。汉字用相当简约的文字表达相当深邃的意蕴,用最经济的语言传递最丰富的信息,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阅读的巨大空间和创造的广阔天地。”语文教师在当今教学观念的更新和阅读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背景下,要着力引导学生进入“超越文本”的创造性阅读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