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构建充满活力与效率的语文课堂教学
杂志文章正文
构建充满活力与效率的语文课堂教学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4        返回列表

实施新课标以来,在公开课、观摩课上,有一种倾向不容忽视:课堂上别出心裁的设计,花样翻新的手段占去了太多的课堂资源。语文课上得确实也生动热闹,视频场景、幻灯图片、导演导游不仅深深吸引了学生,也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然而,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多少语言文字上的训练呢?现在上公开课的老师陷入两难之境:没有这些电教手段和辅助方法的装饰,似乎课上得不够出彩,没有亮点;运用这些方法手段,又难以把握一个“度”,恐怕教师的激情演绎落个“本末倒置”,丢失了语文的本真。那么,如何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呢?

一、切实和新颖的导语设计

“切实”,指的是“切合实际,实实在在”,导入新课要做到切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导语要切合教学内容,是指尽可能用少量的语言,在较短时间内指向本课学习目标,使新课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思路带入一个新的与本课关联的知识情境中,让学生对要学习的新内容产生认识上的需要。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导语与本节课目标脱节,尽管导语是多么的别致、精彩,都不可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设计导语时,要考虑一堂课的整体性,要切合教学内容。

有位教师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上课伊始,让学生听一首与离别有关的歌曲,并要求讲讲自己和好朋友分别的心情,再介绍黄鹤楼和广陵的地理知识,足足花了十多分钟。适当的背景介绍是需要的,但拖沓的导入显然喧宾夺主了。而另外一位教师执教这一课,上课时先让学生温习已学过的《赠汪伦》中描写汪伦送李白的诗句,而《送孟浩然之广陵》则是叙写李白送朋友孟浩然的故事,都体现深厚的朋友情谊。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入了学习内容,而且很切合课文内容与思想实际。

导语要切合学生实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和对象,学生实际包括知识基础、生活阅历、心理特征等方面。作为课堂的第一环节,导语可以是多姿多彩的:课前偶然听到的一句话,或者上一节课的一个内容,都可以作为课堂的精彩导入,但无论如何,导语要切合学生的具体年龄特征这个实际,这样才有实际的教学效果。

二、充分和个性化的整体感知

有些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时,在学生还没读通课文就迫不及待地引导悟这悟那,这不是正确的阅读方法,因为这样的悟不可能是全面的、深刻的。我们平时上阅读课,整体感知全文的时间要充分一些,让全班每一位学生都能读通读顺课文,并获得对课文的整体的感受。当然,课堂时间有限,这整体感知的环节也可以和课外的预习相结合,以便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阅读感受。

阅读因个性的张扬而美丽。初读课文以后,学生有了初步的体验,就可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独特的多元感受,让学生在交流中产生成功的阅读体验,形成稳定持久的内部动机,使学生真正喜欢阅读,热爱阅读,从阅读中获得乐趣。有位老师教学《小音乐家扬科》,在学生读通读顺课文后,设计了这样的训练:你觉得扬科最快乐的是什么?最渴望的是什么?最热爱的是什么?最不幸的是什么?学生畅所欲言,独特的感受汇集在一起,既是对课文初步感受的交流,更是激起学生对扬科的喜爱、敬佩、同情,似乎个个成了扬科的知音,有新意的多元交流为接下来深入了解扬科做好了铺垫。

三、扎实和有起伏的重点研读

研读得扎实指的就是紧扣教学目标,通过进入情境、咬文嚼字、合作探究、合理想象、读写结合等多种形式,在文章中来回行走,把书读薄又读厚,深入感悟文章的内容和情感,练就“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本领。

有一篇题为《给予是快乐的》文章,安排在四年级语文教材“人间真情”主题单元中,文本的人文意义显得浅显和直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要依据文题无需太多思考便能“直达人文”,如果研读话题仍然是“为什么给予是快乐的?”,那么由此引发的阅读探讨是不扎实的,只会停留在直白文本的低层次重复上。

那么,如何扎实研读,让学生实现人文的多元体验和独特感受呢?有位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这样的研读话题:寻找最快乐的人——谁是最快乐的人?然后以此为目标导向,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寻找最快乐的人”、“说最快乐的理由”。通过自主研读,学生体会到弟弟、男孩、保罗的快乐理由。学生在“找到快乐说理由”的阅读活动中,获得人文的多元体验。这样的研读无疑是扎实有效而又富有创意的。

有起伏的研读,让心随课文跌宕,情跟情节澎湃,是使课文充满激情的重要手段。还是以《给予是快乐的》一文的教学为例。在多元解读课文主人翁快乐的理由后,老师将学生的研读视角引向新的“盲点”——同学们,刚才大家体会得很好,但是大家似乎忘了一个没有出场的重要人物,他就是保罗的哥哥。如果保罗的哥哥看到课文中发生的一切,那么他一定会认为自己也是最快乐的人。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这段话都默默点头表示赞同。接着,老师要求学生以保罗的哥哥的身份写一段话《我是最快乐的人》,至此,文本的人文意义在学生的语言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彰显。

四、朴实和适度的拓展练习

阅读课的拓展包括听取或阅读相关资料以及完成一些相关书面练习。通过拓展,让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得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如课文后面练习中的选做题和阅读链接就属于阅读拓展;另外,教师在与学生研读文本后,为使课文上得更加精彩而引进的相关资料,拓宽了阅读视野,也是阅读拓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从一些公开课情况看,许多老师已经把拓展作为增加课堂教学亮点的重要途径,甚至是课堂出彩之处,从而失去了语文课的本真,体现为无度拓展、无序拓展和低效拓展,这是盲目拔高,忽略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学习现状,把学生当研究生看待。所以,为使阅读拓展扎实有效,为了更好地解读文本,拓展必须朴实和适度。拓展要朴实,指的是要依文拓展,拓得实际,拓得实在,不必“乱花渐欲迷人眼”。其实“朴实”不等于“平庸”,拓展的设计,要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而这一切必须从学生学习实际,即生本出发。上文课例中,以保罗的哥哥的身份写一段《我是最快乐的人》就是一次成功的拓展延伸。

总之,拓展阅读作为一种学习手段,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自觉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来,因此,找准链接点,适度拓展,切实地探寻和发挥信息链接的功效,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从而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发挥最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