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阅读教学中的提问一澳优语文味
杂志文章正文
阅读教学中的提问一澳优语文味
发布时间:2024-07-03        浏览次数:45        返回列表

课堂提问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手段。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有效提问,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语言、思想、情感等对话与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要有语文味,即要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他们的思维,直奔他们的情感世界,使学生真正走人文本,感悟语言的意义和情味。

一、有效的提问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这是一位老师教学《庐山的云雾》(苏教版第六册)一文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庐山在我国江西省的北部,紧靠长江边。毛主席写的“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写的就是庐山。庐山是世界文化名山,将来有机会你们都要去看一看。现在,我在“庐山”的后面加三个字。(板书:的云雾)加了这三个字,课文的题目就是“庐山的云雾”。读这个题目,你看课文会重点写什么?

生:这篇课文会重点写庐山上的云雾。(师在“云雾”的下面加上着重号。)

师:读题目要动脑筋,好多文章的题目会告诉我们要写什么。读了这个题目,我们看出作者重点要写它的云雾。现在你脑袋瓜里面还会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要写庐山的云雾?(师板书:?)

生: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稀奇的?

生:庐山的云雾是什么样的?(师板书:?)

师:这三个问题,于老师都明白。你们是想让我告诉你们,还是自己到书里找答案?

生:在书里找答案。

师:有的同学可能想要老师直接告诉答案。——有没有这样想的?

生:(齐声)没有。

师:好。打开书,拿起笔,默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加上拼音,在不懂的词语下做个记号,同时想一想刚才提的三个问题。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相机板书:幽谷、变化无常、腾云驾雾、飘飘欲仙、千姿百态、弥漫、瞬息万变、一泻千里)

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核心是学会思维,自主学习必须从问题开始。没有问题就不会诱发思考,不会思考就不会学习。“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个片断中,教师让学生抓住课题质疑:“读这个题目,你看课文会重点写什么?”一下子引导学生直奔中心,自然而然地告诉学生“读题目要动脑筋,好多文章的题目会告诉我们要写什么”。又通过让学生说说“现在你脑袋瓜里面还会有什么问题”,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留出足够的时间供学生自学、思考,主动去获取和处理信息,自读自悟,思考问题,并鼓励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能读出感情来最好。同时,一边读一边思考你们刚才提的三个问题和黑板上词语的意思”。在潜移默化中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提出有研究价值、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精心设计好的问题,在问题中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

二、有效的提问要直奔学生的情感世界

这是一位老师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苏教版第八册)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读书要用心,读书还要用智慧。在读课文多遍之后,我注意到文章中有一句话特别有滋味,而且是越读越有味,你猜会是哪句话?

(学生投入地读起来,如穿行于或密或疏的林间道寻觅着别样的花朵。读着,与同学轻声讨论着,十分钟后课堂上小手如林)

生:“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这句话有滋味。你看,那蔷薇花“粉红粉红”的,多好看,而且“芳香扑鼻”,我想这环境老师一定喜欢。

生:“突然雷声大作,先是飘下几滴雨点,接着大雨如注。”这句话中的词语“雷声大作”、“飘”、“大雨如注”用得多好,而且把下雨的过程写出来了。

师:(笑)你们以为就这句?看来你们还不是我的好弟子,不能猜透老师的内心。不过不要紧,看着你们的思考劲儿,听着你们的独到见解,老师又还是自豪的,你们到底是我的弟子!现在我揭谜底。课文反复读后,让我感觉最有滋味的一句话是——(黑板上用力写下:森林里是那么美好。随手将“美好”后的句号用力改成感叹号)

(学生先是一愣,渐渐有学生举手,脸上有了会意的神情,越来越多同学举手,课堂上气氛热烈起来)

生:我知道,森林里景色很美好,头项是参天大树,脚下绿草成茵,草丛中点缀着各种颜色的野花儿。

生:萨沙将雨衣掀起一角来护住蔷薇花,并自豪地向着妈妈说“现在我不是最弱小了的吧”,这情景更让我感觉美好——多可爱的小萨沙啊。

语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语文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引领学生在这个精神家园游历的过程。这个片断中,教师以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同学们,读书要用心,读书还要用智慧。在读课文多遍之后,我注意到文章中有一句话特别有滋味,而且是越读越有味,你猜会是哪句话”激发了学生读书探究的热情。这个问题对于学生而言,就是战斗的号角!效果是明显的:学生的思维激活了,情感被调动了。他们自读自悟,找了那么多,说了那么多,虽然不是答案,但这是一个以文本语言为情感源头,深入探究语言意蕴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了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积累、感悟、内化的过程,这比答案更有价值。

三、有效的提问应指向语言能力的提高

一位老师在教学《爷爷的芦笛》第三自然段时,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同学们,这一部分的描写是很有特色的,你们发现了吗”把学生引入文本中,学生们从描写顺序、写作手法、遣词造句等角度谈了自己的发现。

接着,这位老师问:“温润”与“温馨”两个词语的位置能否互换一下?

生:我认为这两个词不能调换位置,因为“温润”是指有湿度的情况,而“温馨”一般是形容家庭的。

师:可是这里是在海边,却不是在家庭啊!

生:我认为“温润”的意思是柔和中带有一点湿度,而“温馨”则是温润中带有一点馨香。所以这两个词不能对调。

师:由此看来,初夏的海是浪漫与温馨的,作者对海的感受是何等细腻,遣词造句又是何等的精妙啊!同学们让我们把这一段美美地读一读,再来感受一下五月的海水、海面和海风。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者的设计似乎没有什么新奇之招,但对教学的处理却显得机智巧妙。其巧妙在于教者设计了两个问题,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品味和语言实践。采用换位比较的方法,引发学生思考,既让学生感悟到了初夏的海浪漫与温馨的特点,又让学生感悟到了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妙,获得了言语智慧的滋养,还能让学生在揣摩、品味语言的同时,情感受到熏陶,语文能力得到发展。这种把语言训练作为问题设计内容的学习才是语文教学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