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解决马赛克,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读《大江保卫战》教学以外的处理
杂志文章正文
解决马赛克,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读《大江保卫战》教学以外的处理
发布时间:2024-07-03        浏览次数:52        返回列表

一、教学流程 最近,笔者听了一堂将语文与信息技术相整合的课,执教者所上的内容是五年级的《大江保卫战》、《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记叙的是1998年长江中游一带洪水险情不断,使人民群众的财产乃至生命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人民解放军奋不顾身战洪水、斗恶浪,展现了与洪魔战斗的场面和有关人物事迹。尽管课文语言生动,如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寥寥数语就勾画出了暴雨的凶猛、洪水的无情、形势的严峻,但学生对于1998年洪水的破坏性、肆虐程度却无表象基础。因此,学生也就很难想象得出“大江保卫战”战场的艰辛,理解语言总有囫固吞枣之感。于是,教者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适当地剪辑了我国为纪念1998年抗洪而拍摄的故事巨片《惊涛骇浪》,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对文章尤其是第一节的语言文字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激发起学生对人民子弟兵的崇敬,这样的设计不但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从课程整合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在课堂教学进行时,教师利用教学软件控制整个教室内的局域网,然后在教师机上播放视频,向学生展示洪水泛滥的场面,把1998年洪水肆虐,破坏田地、房屋等景象在学生眼前再现。但在实际使用中,学生电脑的显示器上所显示的内容全部是花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马赛克因此,学生根本看不到清晰的画面,尽管洪水的破坏力之大,田地、房屋被洪水冲破的情景之惨,内容再形象、逼真,但学生从视频上根本不能够感受得出来,本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这一教学环节,因为技术的原因,却成了败笔。在这时,周围听课的同事的评论隐约可闻,他们总是武断地认为,是电脑的配置太低,把责任都推在了机器上。

在课堂上,播放视频这一环节,学生虽然看不到画面,但教者却多次使用;而学生为了不违反课堂纪律,硬配合老师度过了这一堂课。

二、教学反思

1.实施课程整合,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应该是第一位

无可否认,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有好的思路,我们固然提倡,但是如果好的思路不能起到好的作用,那我们就必须改进,进行扬弃。如在案例中,课堂伊始的视频内容,就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洪水冲毁房屋,人民子弟兵如何不顾自己生命去营救老百姓、护江堤、筑江堤的感人场面,画面情节非常地感人。这一设计学生若能真的看到,对提高其学习兴趣,理解第一段语言文字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但在实践中学生不能看到,那教者在磨课的过程中,发现这一情况就应该立即修改、求变,不应该还是用老方法做下去。课的设计是为学生着想,不是给听课者看的。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是第一位,首先要讲究科学,在这基础上,我们才能去谈教学设计的艺术性。

2.实施课程整合,必须关注学习的主体——学生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就是“以人为本”。新的课程观,强调一切教学环节都要能促进人健康地发展,耍关注学生的情感。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在心中想着学生,耍思考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适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如果是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就要大胆采用,否则,就耍革新。

但案例中的教者,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多次使用播放视频这一教学手段,当学生看不清画面时,教师也没有去理会学生,还是自顾自地讲,缺少了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可见教师没有能够充分地为学生着想。我们常讲好课要多磨,这堂研究课,相信教者在正式开放前也“磨合”了不少,对于学生电脑显示器上的画面成马赛克的现象,教者应该事先就清楚了,但是其一直没有把这种现象消除,任其发展。到了正式上课时,学生在电脑上根本就看不清楚图像,但还是跟在老师后面,循规蹈矩地学习,学生是一种怎样的心理呢?教者想过吗?假如我是学生,我的心里肯定是不快活的,后面我还能专心地去把这一堂课学好吗?由此可见,教师要加强责任意识,在设计教学时,还需要全盘考虑,注意教学的细节,多为学生着想。

3.实施课程整合,教师必须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

就案例来讲,学生机显示器出现马赛克的原因,并不是像其他的听课同志认为的是机器配置太低。这些机器,都是省里“校校通”工程统一配发的,配置还算可以,主要是教师机用的是17寸的显示器,设置的是1024768的分辨率,学生机用的是14寸的显示器,设置的是800600的分辨率。教师机的显示分辨率比学生机的高,只要老师牺牲一下自己,把教师机的分辨率调到和学生机一样,并且在教学软件中,把视频的传输速度适当调整一下,那么学生就能从显示器上看到清晰、流畅的内容了,这样一做,马赛克的问题就能够得到解决。(教师机的分辨率被调低之后,教师机的显示器图像会模糊一些,但为了学生,教师作这点牺牲应该是值得的。)但教师对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可见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对实施课程整合的重要性。

国际经验表明,制约教育信息化推进的瓶颈往往来自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的专业准备不足。看到这句话,我们有些教师可能不以为然,认为自己有这样那样的计算机等级证书,可见自己还是懂计算机应用的。其实,我们应该要清醒地认识到,考计算机知识拿证书时,那些知识总是比较浅显的,真正所学到的知识还很少,在教学中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凭那些知识,根本不能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需要。

教师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路在何方?我们可以以校本培训为载体,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促进教师成长。萧伯纳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而朋友间互相交流,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学校可组织教师根据自己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疑惑或闪光点,每周写教学随笔,关注发生在自己教育生活中的事情,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然后教师间相互交流、讨论,共同提高。这正符合波斯纳给出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这种方法可操作性强,效果也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