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在恬静中走进诗词的“四美” 小学生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的思考
杂志文章正文
在恬静中走进诗词的“四美” 小学生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4-07-03        浏览次数:51        返回列表

古诗词以优美的画面、鲜明的节奏、深远的意境、委婉的音韵给人以“情”的陶冶和“美”的沉醉但由于其含义深刻,遣词造句有别于现代汉语,词义和语意与当下的理解更有较大差异,种种原因导致小学生对于诗词往往难以深刻地理解、真切地体悟。那如何才能更为有效地进行诗词教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诗词的画面、节奏、意境、音韵的美感呢?

一、静心遐思,联想翩翩,感受诗词“画面美”

【案例一】汪秀梅《忆江南》教学片断

师: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请同学闭上眼睛——

(教师配乐朗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江边一簇簇的红花鲜艳如火。 生:我仿佛站在江边,那儿盛开着大片大片的红花,太阳出来了,朝霞满天,映照得花儿更加鲜艳,那红花光彩夺目,胜过燃烧的火;那一江水,碧绿得如蓝草染过一般,晶莹剔透。 师:多美啊,你就是站在这江边的诗人,请你读——(生读诗句) 师:日出,花开得如此热烈,男孩子读——日出江花红胜火。 师:春天碧水悠悠,纯净、优雅,女孩子读——春来江水绿如蓝。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诗词往往就是一幅妙不可言的图画。朱光潜先生曾说:“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美备。”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在由文字到图像这一形象思维的加工过程中,王秀梅老师以悠扬的乐声和动情的朗诵,诱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宽思维空间,把学生带进了草长莺飞的春日。王老师还引导学生畅谈自己仿佛所看到的、听到的,借助想象化语言文字为生动的画面,还原作品当时的情景,使学生更好地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

二、调动感官,身心投入,诵出诗词“节奏美”

[案例二】窦桂梅《清平乐·村居》教学片断

师:词一般分上阕和下阕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阕之间要停顿,我们来喘一口气作为停顿。(指导朗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师生齐读)

师:古人诵读诗歌时往往还会有动作。(模仿古人摇头状)我们加进动作再来读一读。(师生齐读)

师:古人读诗时还会手舞足蹈二(师生有节奏地手舞足蹈地诵读)

师:诗词是讲究平仄的。平声就是阴平和阳平,声音要拉长;仄声就是上声和去声,声音要短促。老师来引读,并用手势舞出节奏指挥大家诵读。(师生齐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古诗词平仄有序、音律和谐、节奏感强,读来朗朗上口,特别适合学生诵读。窦老师在指导诵读时做了四次引导,调动了学生全身感官,和着摇头、舞蹈、手势等动作,在一次又一次饶有兴味的诵读中品味着诗词的节奏美,在一次又一次的抑扬顿挫中渐入词境。类似的教学方式在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戴建荣老师的《送元二使安西》等课中均有所见。由此看出,在指导古诗词诵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诗词的韵律,加上适当的表情和体态语等,让学生在诵读中体味、感悟诗词的节奏美。

三、入情入境,对话文本,体悟诗词“意境美”

【案例三】王崧舟《长相思》教学片断

师: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问我的老父。老父亲啊,你说我是轻离别吗?

生,: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来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卫国。

师:好一位深明大义的父亲。我想再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别吗?

生2:你不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你是为了保家卫国,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所以我不怪你。

师:好一位贤良的妻子啊。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啊,我是何等地重离别啊。可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这一切的一切都化在《长相思》中。(生齐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王崧舟老师为孩子们创设了诗一般的画面,引导学生从老父、妻子、儿子等多个角度发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月圆?在这种特定的场景中,学生们尽情与文本对话,与纳兰性德对话,感知《长相思》的情感与精神。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说:“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在对话中体验人生的种种况味,激发学生的情感渴望,点燃学生的心灵火花。”

四、且吟且唱,陶醉其间,领略诗词“音韵美”

[案例四】戴建荣《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诗人读啊读,读已不能足以表达他这种情感,那我们就来唱吧。这首诗的乐曲很有名,叫《阳关三叠》。(教师边做手势边唱,学生小声跟着唱) 师:按照平声长仄声短的规律我们来读,和着《阳关三叠》的曲调来唱,把这两种混在一起就叫做——(板书:吟) 师:什么叫做吟?半读半唱就是吟二吟诗是情感最丰富的体现,吟诗是自我陶醉的体现,所以我们古人这样说—吟诗作画,诗就是吟的。(教师吟诗.学生跟吟) 师:这就是吟诗,莫管它走调,莫管它不动听,只要把情感表达出来,这就是吟诗。(师生齐吟)

诗词是一种音韵的文学,而吟唱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吟唱能使人品味到诗词的“情”和“趣”,可以说诗词与吟唱两者共生。戴建荣老师一改常态的“读诗”,教给学生古诗词的“平仄规律”,然后配以《阳关三叠》之《渭城曲》反复吟唱二师生在这一过程中把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在教学古诗词时,不妨给诗歌配乐,让学生在浅吟低唱中潜移默化地领略到诗词的音韵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