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让生活点染孩子作文的亮色
杂志文章正文
让生活点染孩子作文的亮色
发布时间:2024-07-05        浏览次数:31        返回列表

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触:许多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到作文就“榨汁”,学生作文的灵气和创造力跑得无影无踪,写出的作文黯然无色,缺少童真童趣。众所周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提出:生活即教育。作文教学理应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生活的空间愈大,作文的领域就愈广。据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积极观察、体验和思考生活。以班队、学校及社区的各种体验活动为切入口,鼓励学生主动获取素材,积极写作。当我们还在再三强调作文的知识、技巧,传授应试“秘诀”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忽视引领学生回归生活、回归自然、与心灵“对话”,让他们的精彩生活在自己的笔下熠熠生辉。

一、走进生活,捕捉素材

1.多姿多彩的学校生活。小学生并不缺少丰富多彩的生活,而是缺少对生活的再认识和老师富有灵感的启发。我们不能持现有教材生搬硬套,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一些形式新颖、富有趣味的活动。给他们积累习作素材提供活水源头。

2.情趣盎然的自然生活。带领学生亲近大自然,适当安排一些郊游、踏青或游戏活动,不失为一种好的活动选择。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乐于表达,要表达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无疑是他们能否完成习作的关键。我们曾带领孩子开展了《探索春天的奥秘》、《我和冬天有个约会》等活动。

3.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我们的作文训练也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相连。我们曾带领学生去参观麋鹿场。在那里,孩子们与麋鹿生活在一起,了解到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我们也曾带孩子去民兵团,让孩子和民兵们一同生活,一同游戏,感受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我们还组织孩子“当一回小记者”,参与设计“公益广告”等活动,孩子们在社会实践中,融入社会大课堂,这些都在竭力唤起他们的写作动机。

二、提炼生活,理清思路

在学生亲历了各种生活情境的基础上,还要指导他们将体验的过程和感受与大家一起交流。中年级学生参与小制作类的活动,在做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学生有条理地练说。高年级学生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我当了一回小记者》等,可以让学生先回忆当小记者的激动情景,通过民主对话,感受同伴与众不同的经历。

对于创设的其他情境活动,也一样需要学生能够将活动的过程或个人的心理活动有顺序、有重点地叙说出来。如叙事类的习作就要求学生能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条理地说出来,写景类的习作要求学生能够按一定顺序说清自己看到的景物,对最欣赏的景物还要突出说。只有这样,段落训练才能落到实处,唯有成功地练说才有可能将“口头作文”变成“书面习作”。

三、分层指导,表达生活

为了能让孩子顺利完成说写的成功过渡,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进步,我们提倡对孩子进行分层指导。指导每一篇新作,既需要“粗”——给孩子生成的空间;也需要“细”——给孩子悉心的指导。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进行作文教学的粗线条指导,他就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对于写作能力稍弱的学生,一番准备之后,还可以引导他们读有鉴赏价值的与此次习作有关的文章,也可选择适当时机,有感情地诵读、点评,再进行作文教学的粗线条指导。长此以往,学生们也会自然而然地觉得:生活原来并不缺少亮色,而是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四、互评互改,赏析佳作

做了多年老师,我深知,学生作文的成就感除了来自能在报刊、网络发表自己的习作外,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得到同伴的认可。作为老师,首先要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秀作文,找出其优缺点,并在全班大声诵读、评讲。学生在组内或同伴之间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评改。这样,会让更多的学生学习到同伴的优秀习作,领悟到语言本身的魅力,自然而然就能够悟得一定的写作技巧。

生活是个万花筒。学生如果能与老师、同伴、自我、大自然、社会……沟通、融合,进行心灵的碰撞,迸发智慧的火花,我们又何尝欣赏不到学生作文中的亮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让我们深切体会到生活、体验、积累的互为渗透的关系。有了充实的生活,学生的习作更精彩。

(责编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