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一个地球——重视随文抒写,提高学生习作
杂志文章正文
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一个地球——重视随文抒写,提高学生习作
发布时间:2024-07-08        浏览次数:29        返回列表

现行教材每单元进行一次作文训练,因为相隔时间长,学生练笔次数少,所以容易产生阅读教学与写作相脱节,造成讲课是讲课,作文是作文两张皮的情况,为了弥补这种不足,我们提倡随文抒写。所谓随文抒写,就是在课文教学时,教师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选择一处或几处着笔点,确定“话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和联想,或想象结果、续编故事,或添加内容、补充情节,或联想其他,抒发感想的一种练笔形式。这种练笔好处多:一是篇幅短小精悍,章法不求体统,结构不限完整精美,降低了训练的难度。其次是形式活,既可对课文某一内容编写、扩写、续写,又可借鉴课文的某种句式特点仿写;内容灵活,可以写物、写景、抒情等等;练笔时间灵活,可安排在全篇课文学完之后,也可安排在某段课文学完后,而且时间可长可短。随文抒写关键在于结合课文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爆点,让习作从单纯的技能操练中摆脱出来,让学生融入课文情景、角色之中,为习作寻找新的生命力,使个性化的解读、感悟、想象等流淌于笔尖,这样的练笔很巧妙,相信给学生一个习作训练的支点,他们能撬起一个地球。

一、讲究方法,让随文抒写有法可依

(一)结合单元目标,展开随文抒写

如人教版第九册第六组中的单元导读中写道:“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这类阅读训练要求,我们同样可以理解为既教给我们阅读方法,又教给我们写作方法—一通过语言、行动、神态表现父母爱的伟大、无私。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让学生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通过实际运用来深化“以言行反映人物特点”,效果甚好,学生在无意中就落实了阅读训练目标。

(二)理解课文内容,落实随文抒写

1.填补空白。把课文中情节跳跃的地方,留白的地方补上,使文章的内容更具体完整,往往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补写也可以说是补白,补的是课文中有意不写,或者写得比较简略的内容。它需要透彻地领悟课文内容以及铺垫、暗示和照应等写法,并通过想象与描写才能完成。比如:《幸福是什么》这篇文章,文中说智慧的女儿引导三个青年去寻找幸福,十年后他们又在小井旁边相遇,一同回顾他们十年的经历,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给别人带来了好处,因此感到幸福。但是,他们是怎样在外边历尽艰辛学到知识学到本领,又是怎样用自己的所学,用自己的劳动,给别人带来益处的?文章里没有具体地写,这就留下了一个“空白”。而恰恰是这种“空白”,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

2.还原详化。课文中有些地方,作者为了节省笔墨,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往往只用简短的语句带过,或者只是概括交代,具体内容必须由读者去领会。这些地方我们可以把它详化,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观潮》里有一句话:“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这都是概括的描写,我们可让学生想象其中的一两个人c如孩子、老人等),想象他们当时的动作、语言、神态。这样就更具体化了,更能体会到当时人们等待潮来时的激动场面。

3.联词写话。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或理解的准确程度和深度,又创造了语言运用的训练机会,强化了语言训练的力度。有位教师教《卖木雕的少年》时,让学生认读词语卡片“琳琅满目”、“应接不暇”、“栩栩如生”“爱不释手”之后,不要学生解释词义,而是要他们把这些词语连起来,写写作者在木雕摊前的所见所闻所想。这样的练习,降低了难度,又强化了词语运用,且回顾了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写作方法,适时随文抒写

如《白鹅》围绕“高傲”的特点,从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三方面介绍了白鹅,作者采用举例子、打比方、拟人等方法塑造鹅老爷傲慢的形象,学完这篇课文时,就不妨让学生用总分结构写一物,选用上述方法介绍几方面的特点。

(四)改变写作方法,创新随文抒写

如《赵州桥》这一课,它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向我们介绍了历史悠久、举世闻名的赵州桥独特的建筑特点。那么在习作训练中,第一,可以用“我”的口吻去叙述,这样把书本上的知识,用学生自己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会更加生动;第二,还可以改成导游解说词,也能很好地激起同学们说话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另外,还可以把古诗、现代诗改写成记叙文或散文。

二、抓住时机.让随文抒写水到渠成

(一)在学生“疑”处随文抒写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时会产生一定的疑问和惊奇,这是文本与学生的交流和撞击,也是深化理解课文的一个好契机,有时还能体现学生的个性见解和伟大发现。比如学习《江雪》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了问题:“诗中写‘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么大的雪,诗人为什么还钓鱼呢?”这一问题立刻得到好多同学的附和。笔者当时就认为这是一个课堂生成的好时机,不妨引导全班同学及时展开讨论,或许能生成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果然讨论时大家意见纷纭,有的说那是因为诗人爱钓鱼;有的说当时诗人很郁闷,钓鱼只是为了散心解忧愁;有的说下雪了水面结冰,凿一个窟窿也能钓,且富有情趣……把这些猜想写下来,教师又可以延缓评价,以便更好地把握生成,促进对课文的理解。

(二)在学生“辩”处随文抒写

比如《比金钱更重要》中,“我”不小心碰坏红色小汽车的反光镜,那时没有一个人看见,再说那辆车也超出了停车线。教学到这里时,我们不忘利用这个资源,在课堂上展开了太讨论:“假如这车是我碰坏的,我该怎么做?”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理有据,滔滔不绝,课堂异常活跃。经过辩论,大家进一步意识到作者的诚信,深化了课文的主题。我随后要求学生把这个辩论的过程记下来,大家都写得非常精彩。

(三)在学生“感”处随文抒写

许多时候老师都让学生口头来说说,但事实证明许多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很强,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可写起作文来却干巴枯燥。这是学生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脱节的表现,因此我们可顺势让他们写一写,让“说”为“写”铺设平台,以此降低写的难度,为“乐写”打下基础。长此下去,可以逐渐缩短学生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不一致性的差距。

二、沽用形式,让随文抒写多姿多彩

(一)展开想象

比如学了二年级的《假如》,可顺沿课文思路想象:“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会……”;学了《坐井观天》,让学生想象:“有一天,青蛙终于出了井口,他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学了《巨人的花园》,写写巨人把围墙拆除以后的事。

(二)证明事实

课文向我们展示了许多的知识,告诉了我们许多道理,但这些知识、道理都是外在的,说教的,学生也是似懂非懂的,如果我们及时地引导学生用身边的事例来说明,来印证,就能很好地深化理解,又能及时地练笔。学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也让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而读书;学了《呼风唤雨的世纪》后,让学生说说21世纪里新的发现和发明……

(三)模仿范文

学生的习作很多时候是从模仿起步的,如果学生能善于模仿范文写作,就能从中借鉴有用的东西,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根据具体情况,抓住课文中的优美句子或精彩段落,引导学生仿写,可以写一段话,也可以写一篇文章。

(四)描写插图

小学课本图文并茂,形象具体,这些插图可是一份宝贵的资源,在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就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根据插图的种类,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物,或神形兼备地写入,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这个方法使用得当,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欲,丰富学生的习作材料。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