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寻觅——找到拔动学生心绪的那根弦
杂志文章正文
寻觅——找到拔动学生心绪的那根弦
发布时间:2024-07-08        浏览次数:28        返回列表

世上任何事,如果你觉得做着它索然无味,那就很难将它做好;如果你想把它做好,但苦于没有好方法,可能你会成功;如果既有浓厚的兴趣,又有科学的方法,你想要不成功,那也不可能。方法太重要了,兴趣更重要。作文,学生的最怕。谈文“色”变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这些年来我一直在苦苦寻求,终于找到了拨动学生创作激情的那根弦。

一、用好教材,超越文本

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教材就是浓缩的生活版。里边的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不光是阅读指导的载体,也是指导习作的例文。可是在现实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忽视了教材的例文作用,等到要写作了,再大讲特讲写文章该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搞得神乎其神,学生听得一头雾水,望题生畏,拿起笔来直冒冷汗。因为畏惧而勉强去写作,没有了创作的激情,怎能写出有个性的文章?教师如果能珍惜教材这一宝贵的资源,不显山露水地渗透写作技巧,激发写作的兴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我在教学《乡下人家》前,先请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学生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可谓感情很深,但却难以言辞。我趁机引导学生欣赏《乡下人家》这篇散文,然后请学生谈感受。学生感觉课文所描写的生活熟悉、亲近,仿佛写到了他们的心里。接着我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写了哪几幅优美的乡下风景图?作者采用怎样的方法把一幅幅纯朴的图画展示在我们面前?在学生品味了其中的语言文字之美,体会到作者构思之匠心独运之后,我顺水推舟地说:“老师有个想法,课外请你将家乡最美的景色拍下来,并在图的下面用文字介绍。看看谁的家乡最美,谁表达得最生动,我们在班队课进行比赛,好吗?”学生兴趣盎然,满怀信心地答应了。活动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他们采风、拍照、创作,再请家长修改,几乎全在课外完成,他们根本没意识到这是在写作,轻轻松松之中,一篇篇图文并茂的介绍家乡山水的文章就完成了。

学生在教材的影响下,打开了思路,为了把有特色的景色介绍给大家,大部分学生没有去模仿教材,而是用独特的视觉角度去介绍。这样,学生既利用了教材,而又超越了文本。在这个过程中,我既不神化作文,又不大化作文,甚至根本不提作文二字,学生反而有了兴趣,转移了注意力,思路也就畅通了。

二、捕捉信息,丰富写作的源泉

文章合为时而作。作文语文教师要有开放性,要有时代气息,要把握时代的脉搏,敏锐地捕捉生活中的写作素材。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堂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怎样才能做到开放而有活力呢?那就要求教师既要充分利用教材学语文,又要拓展语文学习的领空,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如写《一个值得敬佩的人》,我把抗震救灾作为写作的题材,让学生观看电视节目,然后在课堂上讲述一个震撼心灵的故事,既促使学生关心时事,伸出热情的手支援灾区,又激发了他们的写作欲望,从而创作出一篇篇感人肺腑的文奄。

生活处处皆文章,看你留心不留心。作为语文教师更要有生成意识,捕捉课堂教学资源。比如一次上课,班里千军带了一只小狗进教室。上课了,他赶紧将小狗塞进座位,没想到小家伙耐不住寂寞爬上座位,“汪汪”地叫了起来。这下教室里热闹了,同学们都幸灾乐祸地笑着。王军呢,又害羞又着急。看到这情景,我当机立断改变教学计划,将小狗带上讲台,让全班同学观察小狗的样子,并将刚才的情形记录下来。精彩更在不意间,这种课堂中的突发事件,能成为很好的写作素材,而且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学生将不会感到写作是件苦差使。没多久,一篇篇充满童趣的文章出现了。这叫无意生成,当然,它更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灵活调控。

三、留下空白,给学生自由驰骋的空间

空白也叫留白,本是书画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书画艺术留下空白可以产生“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作文教学中也得给学生留白,这种极其微妙的教学行为,如果运用得当,便能激发学生兴趣,收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良好效果。比如同样是上看图作文课,内容是小猫在河水严重污染的河里钓起了一条瘦骨嶙峋的小鱼。试教时,我精心设置了一个个问题,启发学生想象,并且告诉学生多种开头、结尾的方法,还把自己的下水作文读给学生听,让学生借鉴。结果学生作文没有一篇跑题,但是他们的文章千人一面,没有一点新意。我很失望。无意中听到专家讲起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只驯养在动物园里的狼,每天管理人员把提供给狼的肉食都切得很碎。狼在园里没有了天地的威胁,没有了食物的纷争,渐渐地就失去了它的本性。当工作人员将整只的羊扔进圈里时,狼竟然无从下手,最后差点活活饿死。我恍然大悟,是我辛辛苦苦的分析引导,自以为写得不错的范文,反而抑制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古语曾说:“善教者,师逸而功倍。”我得给学生留下空白,给他们想象、创作的空间。第二次上公开课,我出示挂图后,放手让学生观察,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最后提出一个挑战性的话题:“看到这幅画,老师内心很压抑,看着它,我画出了另一幅画,想看吗?”学生满怀希望地点点头,我然后出示第二幅图,学生很惊讶,因为上面是空白的,什么也没有。我说:“看到这幅画,每个同学心中肯定有另一幅画,现在请大家用你手中的笔,联系第一幅画,将第二幅画的内容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十五分钟后,一篇篇标新立异的文章出世了。我将这些作文贴在刚才空白的纸上,把每个学生自己对图的独特理解展示出来,并且将同学们的心愿概括成两句广告语写在两旁,仿佛是这幅画的题目。也许,这就是空白创造的奇迹。

四、灵活迁移,学以致用的关键

心理学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备部分知识间存在某种程度的相互影响,这种影响关系到学习的效率,这就是学习的迁移。它是对已有知识的灵活运用。学生一旦掌握了正确的迁移方法,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文章选材更加新颖,词汇更加丰富,构思也更加巧妙。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时时提醒学生要学会捕捉信息、积累素材,灵活运用。例如:我在《教育信息报》上看到了发生在抗震救灾中教师抢救学生的故事。于是我把这些催人泪下的故事读给学生们听,请学生给这些故事加个题目。受真情的感染,学生的题目五花八门:《新一代最可爱的人》《我敬佩你——老师》《“母亲”》《一曲感人的赞歌》等。最后我告诉学生,这些故事都是我们的写作素材,如果将来你要写《难忘的一幕》、《爱心托起一片蓝天》等文章都可以用今天我们读到的这些题材。写作是创造性的劳动,我主张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并不是要窃取别人的劳动成果,而是取其精华,在灵活借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不要说刚处在学步阶段的小学生,就是大文豪鲁迅也非常重视这个技巧。据说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就是受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影响;《药》的构思,与屠格涅夫的《工人与白手人》相似,只要“拿”得灵活,“拿”得合理,就是你个人的独特财富。

作文教学永远是门长新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不断拨动学生创作激情的那根弦,这样才能奏出更加和谐的乐章。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