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依托乡土资源,让作文真情流淌
杂志文章正文
依托乡土资源,让作文真情流淌
发布时间:2024-07-08        浏览次数:29        返回列表

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作文说假话早已成风。我们的学生的作文内容大都空泛虚假,僵化的作文模式也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往往只是教师讲解写作技巧、方法之后,学生或机械地进行“闭门造车”:或模仿优秀作文,张冠李戴,南腔北调;或无话可写,大眼瞪小眼;或生搬硬套,抄袭搪塞。而农村的学生,或许他们受城镇学生作文的影响,或许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单调、乏味,或许认为周边的人和事太“土”,因而在他们的作文中充满的是鳞次栉比的楼群,亭台轩榭的公园,新颖别致的现代化家具。诚然,这些的确是值得一写的,但农村学生对这些没有亲身感受,所以写出来的就成了脱离实际生活的、生搬硬套的、没有真情实感的虚假话,既不合情合理,更难有真情可言。古人云:感人之深,莫过于情。这个情就是真情,真情必须来源于我们自己熟悉的真实生活。因而,要想让农村学生的作文充满真情,就要指导他们写出自己生活中的乡土味来。田园风情,自然风光,得天独厚。春天的油菜花,夏天的禾苗,秋天的稻香,冬天的麦苗等等这些农村特有景物,无不是写作的素材。应引导学生把写作的目光投向乡间的一枝一叶和人们那憨厚纯情的善、自然朴素的美、真真切切的情。也只有写他们自己熟悉的生活,才能做到叙事符合情理,抒发真情实感,还能让他们对自己的生活重新进行全面的认识,发现其中的真善美,得到理性的升华。

一、立足乡土性,为有源头活水来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美国教育家科勒斯涅克也曾说过:“语言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两位名人一言道出了作文的真谛,即生活是作文之本。多数农村小学生的生活空间小,生活视野狭窄,对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了解不多,加上生活经验贫乏,不善于观察、感知、提炼、组合真实的生活,这就使得他们缺乏素材的积累。但农村千姿百态的景物,春夏秋冬的自然风光,无穷无尽的趣事,淳朴多彩的民风……也是城市少年所难得一见的。如能根据地方特点,扬长避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使学生关注家乡、描写家乡,对于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也将大有裨益。

1.情在景中。

农村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然而土生土长的农家孩子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们没能把这些丰富的生活资源细细品尝,从中获取知识和乐趣。因此,在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同时,要强调“置身其中,五官并用”,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通过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体验农景、农物的乐趣,例如春天的油菜花,夏日的禾苗,秋日的稻香,冬天的麦苗都可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再例如,我们的家乡是南方梨的故乡,秋天的时候果实累累,满园飘香,这一些都体现了农村特色——乡土性,是学生很好的写作素材。

2.情在体验中。

现在的农村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过着与城镇孩子相差无几的生活,难以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引起共鸣,因为他们已没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再加上如今“爱幼有余,尊老不足”的现实,孩子整天围着电脑、电视机转,因此引导他们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和田间农活,一方面可以减轻家长的家务负担,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增强劳动光荣的理念,另一方面也丰富学生的劳动情感体验,同时也积累写作素材。我们要鼓励学生把做家务、千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下来,不必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因为它们只是作为素材而记录下来。这样,学生在作文中就能写出自己真实的情感。

3.情在观察中。

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农村更是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化,这些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写作空间。除此之外,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农村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化学农药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访问,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从中指导学生作文,扩展写作题材,真切地感受环保的重要性。

三、把握乡土性,远近高低各不同

以往,农村的孩子最怕写作,一方面学生接触的信息,阅读书报量还远比不上城镇孩子,另一方面,教师所布置的作文都是书上所规定的,还有的是教师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草拟一个题目强加给学生,要孩子们用他们的心灵来揣摩教师的心理,扼杀了学生的创作灵感,使学生更加对作文产生厌恶。因此,在写作时,要根据农村孩子的生活环境和特色,把握“农“字,由学生自行命题,通过不同的形式,如科技小论文,观察日记等,让他们从远近高低不同的角度写出农村特色——乡土性。

1.科技论文写出乡土味。

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因此可以接触到很多关于种植和养殖的科技知识。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指导学生写一些科技小论文,例如观察油菜田间养蜂为什么会使油菜增产;梨树、桃树嫁接为什么能增产;如何合理喂养家禽才能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这样,有了充足的写作素材,写出来的文章就有血有肉,既能充分调动了学生写作兴趣,又能使作文写出自己的特色。

2.观察日记写出生活情。

学生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的一切耳闻目睹。我们可以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写一些生活化观察日记,把自己平时养花草、小动物时的点点滴滴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下来。这样,一篇篇富有童趣的作文跃然纸上,如《小鸭来了》、《我家的小院》、《梨子风波》、《我家的小黄》

三、紧扣乡土性,道是无“情”却有情

以往农村长期处于闭塞落后的局面,但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农村面貌呈现出喜人的变化:昔日泥泞的小路如今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大道,昔日低矮的小瓦屋如今变成金碧辉煌的高楼大厦……这一切都足以让学生感慨和自豪。可以从培养学生乡土情感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关注家乡一革一木,了解家乡的人情风俗,引导学生以写作的形式介绍家乡,赞美家乡。

第一,拟题:激发乡土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者命题,题意所含,要学生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能有所撰作。”所以我们要注重拟题的激情技巧,把作文题出在点燃乡情之火的心口上去。例如,写家乡类的文章,我们不能总是让学生空喊“家乡美”、“家乡好”,因为这反而会麻木其丰富的情感,甚至使其产生逆反心理。文题应抓住一方水土的具体特点来出,要让学生能正视家乡的落后,了解家乡的变化,更主要的是使学生看到家乡的未来,激发他们投入家乡建设、改变家乡面貌的雄心壮志;或提供一些具体而典型的乡土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作文。这种拟题方式,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动笔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乡土情感。

我们还可以开展一些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对家乡源远流长的历史进行探究和挖掘。学生们通过调查、走访等方式,通过上网搜索、查阅书籍等途径收集到了许多这方面的资料:如家乡的的历史、家乡的文化……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发人深省的历史事件了解到关于家乡的历史,心灵受到启迪,从而对生我养我的家乡有了更深的感情。

第二,指导:增进乡土情感。

我们要指导学生观察家乡的一事一物,一草一木,在深入的了解、认识中增进乡土情感。农村孩子作文言之无物,内容单薄,是由于他们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生活缺少关注,缺乏了解。我们的作文指导要引导学生“因地制宜”,注意观察、体验。平时可出一些小题目,如“从每次上学,看家乡的交通”、“向你介绍一个有趣的老乡”、“你会唱几首乡谣,能讲几个家乡的故事传说?”等,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和训练中形成关注乡土的气氛,增进乡土情感。

第三,评改:深化乡土情感。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环节,是师生心灵沟通,情感交流的过程,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时机。老师评改越细致详尽,情感投入越多,学生收获自然也就越大,因而也就越有利于培养学生写作的情感。如展望家乡未来的作文,一位同学写了篇《2010年回故乡》,文中写他自己在2010年的某一天回到家乡,惊喜地看到了故乡翻天覆地的新变化,从科学种田写到腾飞的乡镇企业,从家园建设写到景象一新的乡村学校,联想合理,展望具体,文字表达也流畅。在评讲时,我们可以这样提醒全班:“这位同学的作文对故乡的变化的描写是成功的,其展望也是建立在对故乡的热爱、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的。但是,这位同学切入的角度是把自己当成了家乡建设的局外人和‘看客’。大家别忘了,家乡的变化和腾飞,应少不了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也正是有了你们这样一批知识人才的参与,家乡的变化才显得更加可信。”评改意见是朴实的,但它更能深化学生的乡土情感。

总而言之,情感贯穿于写作的始终,是作文的血脉所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立足乡土性,把握乡土性,紧扣乡土性,努力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让学生真情流淌,并使之与写作技巧融为一体,使作文的教学做到既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又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