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珍视“意外” 化除为夷
杂志文章正文
珍视“意外” 化除为夷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45        返回列表

语文教育专家、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说过:“教室,是出错的地方。”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理想和教学实际之间的对话过程,不完美是很正常的事,即使在教学中出现了失误,那也是再平常不过了,有错的课堂教学是真实存在的。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圣贤也并非无过,更遑论我辈平凡的广大教师了。好的课堂教学不是看你出不出错,关键是看你的教学中出现了意外和错误后,你是怎么处理的。前苏联教育家苏纳波林说:“教师缺乏了所谓的教学机智,无论他怎样研究教育理论,永远也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实践的教师。”课堂教学中,如果出现了不可预设的事件,教师只有沉着冷静,尊重学生,才能妥善巧妙地处理好各种“意外”事件,化尴尬为神奇。

[案例]李老师执教人教版课标本二年级下册《邮票齿孔的故事》第一课时。距下课大约还有四分钟,李老师进行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指导学生写课文,这时出现了一点“意外”:

师:“仍”这个生字不好写,同学们认真观察课文后面田字格里的这个字,注意左边的“f”和右边的“乃”占的位置,特别是右边“乃”的每一笔都要认真观察,多练习才能写好这个字。

学生们很认真地观察田字格上的“仍”字,有的学生用手指在书上摹写。

师:老师在黑板上给同学们写一遍。

老师刚把字写好,有的同学就开始举手了,急切地想发表自己的看法。李老师让一名把手举得老高的女学生起来评价她写的这个字。

生:李老师,你的这个字写得不好看。

师(愣了一下,脸上一红,但仍面带微笑):谢谢你的批评,请你指出老师这个字哪个地方没写好,便于老师改正。

生:右边的“乃”字横折和一撇挨在一块儿了。(学生对老师写的字评价得很到位,的确,老师在范写“仍”字时“乃”的横折和一撇挨在一块儿,右边显得有些拥挤。)

师:那老师再写一遍。

老师按照学生提出的意见很认真地重新写了一遍这个字,比第一次写的好看多了。 一个小女生再次对老师写的字挑毛病:李老师,你这个字还有一个地方没写好。

师(态度很温和,也很诚恳):好,那你说说哪个地方没写好。

生:“乃”的一撇写得太长了。

“嗯,你看得真仔细,谢谢你。”李老师接着说,“请同学们在课文后面的田字格里把这个字写一写,看谁的字写得好,比李老师写得还好。”

同学们赶紧打开书兴趣盎然地写这个生字。学生写后,教师把每个写得好的字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让全班学生欣赏。的确,有四、五个学生的字写得超过了老师。

课后,我们检查其他学生的字,和平时写的比较,学生普遍写得工整、美观。

课后,我们和李老师交流,李老师在备写字教学这个环节时,没有考虑到范写“仍”字有难度;更没有想到的是,学生对李老师口下不留情,当着“外人”(指坐在后面听课的教师)的面指出老师的不足。从这节课上出现的“意外”,可以反映出两方面的信息:一是李老师平时的课堂教学气氛很和谐、民主、平等,教师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否则,学生就不敢在有外人来听课的情况下指出老师的不足。何况,老师是在范写这个字,也没有让学生评价,但学生能毫无顾忌地给老师挑刺(及时地弥补了老师教学设计中的不足),可见李老师平时的教学气氛是多么的民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早已养成。二是李老师能真正俯下身子和学生站在一起,虚心接受学生提出的意见,并立即在黑板上改正,这给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由错误向正确迈进,怎样才能把“仍”这个字写好。同时,李老师用行动向学生展示了自己的教学品格,有错就改,能者为师。当学生再次指出字的毛病时,老师巧妙引导,让学生练习写这个字,争取超过老师,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上来了:我们只要认真写,也能超过老师!学生在写字的过程中就有了成就感。最后从学生的写字作业来看,字比平时要写得规范得多。李老师课堂上出现的这个“意外”,在教师巧妙的引导下,转化成了提高学生写字兴趣的催化剂。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