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让人文之花在诗意的语文课堂中静静绽放
杂志文章正文
让人文之花在诗意的语文课堂中静静绽放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1        返回列表

语文最显著的特征是诗意,是一种诗意的追求与心灵的唤醒。因此,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以人为中心,启迪心智,陶冶性情,让人文之花在诗意的语文课堂中静静绽放。

一、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

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和唤醒。课堂上,教师要发挥独特的人格魅力,使学生感受到教学的人性美。

请看靳家彦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珍珠鸟》中“信赖能创造美好的世界”一句时的教学片段——

师:“信赖能创造美好的世界”,它指什么?

(小男孩语塞,哼哼半天,说不出来。)

师:我知道,你心里明白,嘴上说不出来,是吧?

小男孩:嗯。

(师非常信任地点点头,笑着对他说:“一定是这样的。”并摸摸他的头,请他坐下。)

师:先听听别人是怎么说的,好吗?

(其他同学大致将问题说清楚了,老师准备进入下一个环节。)

小男孩:(突然将手高高举到靳老师面前)我知道了,这是一种爱,是一种没法用语言表达的爱。

师:(幽默地笑着)噢,怪不得你刚才一时回答不上来,没法用语言表达呀,呵呵。

(众鼓掌,笑)

是呀,信赖是一种爱,是一种没法用语言表达的爱。靳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信赖能创造美好的世界”时,他自己已将“信赖”在课堂上演绎。老师的每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每一句朴实的话语,每一个不起眼的细节,都透着对学生深深的关爱。这样的课堂,流淌着人性美的暖流,其美如诗。

二、走进文本人物的心灵世界,让生命息息相通

高境界的教育应该是无痕的,是渗透的,是润物无声的,能让我们的学生走进文本中人物的内心,在不经意间得到熏陶,有所感悟,产生心灵的震动。

如在《秋姑娘的信》一课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读准文本,引导学生生疑:秋姑娘都给谁写的信?接着进行步步探究:秋姑娘为什么给他们写信?从文本句子中感受秋姑娘像一位妈妈关心他人。然后讨论:青蛙收到信以后会怎样给秋姑娘回信呢?引导学生想象,从而学会感谢他人。最后回归文本语言,通过分角色读,引领学生走进人物心灵世界,体会文中的教育内涵,使学生从文中受到教益。此时,学生已经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文本的人物上,作为秋姑娘,他们想让所有的动物生活得快乐,作为小动物,心存一种感激,然后这种关爱会继续传递。在讲读的过程中,我细心观察,学生全神贯注的聆听着,感悟是人情的、真情的、深情的,他们人情入境了,角色认同了,真正受到了文本的诗化语言的感染和教育,思想和情感再一次的得到净化与升华。

三、尊重生命的独特性,让生命在诗情中发展

支玉恒老师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读了这篇课文,你的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我的心里有点酸。

师:课文哪一段使你心里有点酸?你拿起书“酸酸地”读一读,通过读来表达你的感情。

生读。

师:谁还有不同的滋味?

生:我很无奈。

师:无奈?看来酸、甜、苦、辣都不能表达你心中的这种滋味。哪一段使你感到无奈?

生:还是这一段。

师:听听你读得是不是很无奈。

生读。

师:谁还有别的滋味?

老师的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和差异,用“读了这篇课文,你的心里是什么滋味”这个极具开放性而又能发挥个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抒发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学生自己去感悟,去体验,他们自由倾吐,感之于心,化之于言。学生精彩的发言,既是情感的流淌,更是灵性的涌动。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儿童灵魂的唤醒、心灵的充实、精神的重塑及思想的升华与美化的佳境。

诗化语文的课堂教学把文本的信息个性化、情感化、形象化了,它用诗意的力量使孩子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情操得到了陶冶,心灵得到了净化。

(责编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