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让学——教学的原点
杂志文章正文
让学——教学的原点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49        返回列表

课堂有魂魄。但长期以来,过分强调教师“教”的手段,致使课堂魂飞魄散,教学在歧途上逡巡徘徊。作为现代教育者,要力促教学回归原点、回归正道。最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的学习生活,这是教学“质”的东西,也是课堂的魂魄。长久以来把注意力放在了教师一方,注重“教”的行为的改进和美化。可结果,教师把持课堂,拥有全部时间,课堂了无生趣,依然缺少活力。殊不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学生这一矛盾的主要方。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了:个体在思考,在质疑;小组在研讨,在辩论;群体在共谋,在分享……如此,课堂自然就生动了,过程自然灵动了,教学就彰显活力了,也自然富有成效了。教师研究探讨学生的学法、研究学生“动”起来的方式方法,把课堂真正让给学生,成了最有效的工作。

一、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应该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要充分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思考时间、讨论时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重在讲规律、教方法,传习惯,”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

一堂课,学生听、说、读、写的时间一般不应少于二十分钟,教师应在“导”字上下工夫.在“精讲”上动脑筋,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上,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进取的心态中,全身心投入学习。教师只在学生学习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对学生容易忽略或理解不透的地方,适时、适度地点拨和指导,帮助学生主动构建学习。

二、给学生宽阔的活动空间

语文学习依赖学生自身的认识和积淀,而不是靠他人灌输来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因此,教学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其在活动中主动学习。

1.让学生主持教学活动的某一个环节。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实行课前两分钟的演讲活动,形式很多,如:让学生对有趣的活动、校内外发生的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关注家事、他人事,增强主人翁意识,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假期很多学生都有出游的活动,开学后就设立“我来当导游”的栏目,既促使学生在游览时注意观察、积累,又达到相互交流、增长见识的目的。按照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小学6年阅读总量不少于36万字的要求,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并在演讲活动中增加“我读名著”的栏目,让学生介绍自己所读的书目,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2.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我们在每堂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设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课中由合作小组集体讨论,形成合作意识;然后小组代表释疑,教师点拨;最后全体参与评价。这样一来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3.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真正“动”起来

首先,语文学习活动的目的性要明确,为了课堂热闹而随意安排的语文活动是对学生时间的最大浪费。其次,语文活动要面向全体,否则,就会有学生处于“静止”状态。第三,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应细致,评价应及时、准确,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笔者认为每一项活动哪怕是一项费时不多的活动都应精心构思它的形式,不能让语文活动仅仅成为部分学生玩耍的阵地。最后,活动后的交流、总结要充分。因为活动后的交流和总结可以说是活动的形式与目标之间的一座桥梁,只有做好了这一步,学生才能真正明白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语文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出它的潜能。

三、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学习方法

1.}旨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认知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可见,教学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掌握知识,远比教师提问,学生找答案,机械记忆知识好。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如果我们只注重把每一篇课文当中出现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那么即使学生能在某次考试中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他也仅仅是一个只会把各个知识点归纳及运用的“技术操作能手”,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没有提高,语文新课程的目的并没有实现。所以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笔者要求学生在新课预习时将思考的问题写在书边上或小纸片上,以供上课时小组讨论,并通过竞赛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与主动性大大增强,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2.指导学生自己突破疑难。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上疑难,认识模糊,学生不能回答或回答很不全面时,教师应首先重申问题,做出进一步的解释,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引导学生开拓思路;或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或循循善诱,耐心倾听学生意见,帮助他们找出认识上的误区,排除障碍,做出正确的结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笔者在组织学生学习流沙河的《理想的风筝》~课时,有好几个组的同学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说“风筝是刘老师的理想的寄托”?为什么说“刘老师的欢笑,欢笑里的酸辛”呢?这个句子不是矛盾吗?听到同学们争先恐后提出的这些问题,我没有急于做出解答,而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共同研讨中把问题解决。实践证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完全能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3.指导学生自己总结学法。

“学贵有方”,可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在学习训练过程中发现规律,掌握学法,以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笔者在讲授一课时,有学生对《理想的风筝》提出了质疑,我马上抓住契机,提出问题:“文章哪些细节描写比较细腻?”学生们很快答出学习课文的方法,随后我引导大家一起读文章进而感受刘老师的内心世界。

四、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将对学生学习的正误、优劣的评价权交给学生,用“你认为他的看法对吗?为什么?”“他这样回答问题全面吗?”等问题把学生推上评判席,促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专心地听、认真地想、大胆地说,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学生不仅可以对学生的朗读、答题、练习等进行评价,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语言等,同样可以提出异议、发表看法。这样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直抒胸臆的“自由天地”。

在这里特别要谈到的是作文评价问题,一直以来语文老师最怕的是改作文,辛苦琐碎不说,关键痛心的是:老师改半天,学生拿到后也只是用眼瞥一下成绩就把作文本丢到一边去了。所以,我们认为在每一个阶段都应安排学生自评自改,每次作文后选择一两篇印出,人手一份,请同学从内容、语言、结构、书写四方面评议,然后全班再互评互改;实践证明,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掌握了好文章的标准,对于修改作文也有了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作文进步很快。 此外单元测验也可组织学生自己出题,交叉考试交叉阅卷,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

经常利用日记指导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自我回顾、自我总结也是自我评价的一种有效形式。

总之,要把课堂时间真正让给学生,构建学习的主体,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才能使语文教学成为奠定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才能真正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提出的语文课程目标。

(责编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