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抓住语文学习的“根”
杂志文章正文
抓住语文学习的“根”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8        返回列表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诚然,生活便是语文学习的根,语文学习一定要在生活中吸纳与倾吐,不管是发展语感,还是培养语文实践能力,都离不开“生活”输送的养分。我认为要让语文学习有声有色,我们就要紧紧抓住“生活”——语文学习的“根”,使语文与生活建立千丝万缕的联系,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引导学生把课堂中的语文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使学生能有语文学习的持续热情,使语文学习更加有效。

一、生活,让文本立起来

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之所以富有生命力和灵动性,是因为有“生活”这位大师滋养语言的活性。你听,市场里的吆喝、街道上的招呼、朋友的倾心谈话、亲人的关爱言语,无不情感四溢、酥暖人心,毋庸置疑那是鲜活的“文本”,是人们生活的本色,是生活中的人们的情感的自然流露,而教科书在学生的眼里,仅仅是古板的文字,缺乏活力,读起来枯燥无味。如何让文本立起来?如何赋予文本生命使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悟得彻头彻尾呢?——紧密联系生活,从生活中悟,才是最佳的途径!

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我在想,这是一篇文质优美、情感深沉的的文童,要让学生单凭固有的水平孤立地去感悟母爱的无私,去体会作者的怀念之情,去领悟作者的思路和表达方法,进而去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悟,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假如采取一味地让学生去读,一味地由学生去悟,那将是“读”也茫然,“悟”也茫然。由此,为了让学生走进《秋天的怀念》,走进作家史铁生的心间,走迸母子间的情感深处,我有意创设靠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由表及里,层层深入。①以歌为境。让学生回顾并清唱思念母亲的词义浅显的歌曲,如“夜夜想起妈妈的话,闪闪的泪花鲁冰花……”“妈妈呀妈妈,亲爱的妈妈,你用那甘甜的乳汁,哺育我长大……”学生通过唱这些生活中人人吟唱的耳熟能详的歌,或深或浅地勾起对母亲的思念或尊敬的情感,从而为学生感悟史铁生的怀念慈母的情感打下基石。②以言为境。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感悟文中“母亲”对孩子那深沉的爱,及孩子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与愧疚,我布置学生从生活中或书本上收集赞美母亲、思念母亲的只言片语,并在课上进行交流,刺激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积蓄。③以文为境。我们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以心会文,当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情感积淀,他那种探究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欲望就被撩拨起来了,“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感受他们母子间的似海深情。试想,你能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这种情景或再现这种情境?”此时文本化为一种“境”,学生畅游于文本中,又试图以生活的体验将文本立体起来。于是,有的感情朗读;有的使尽浑身解数去表演;有的联系生活谈感受;还有的创编歌词。在学生的眼里,《秋天的怀念》已是鲜活的生活场景,而不单单是单调的排成长串的文字,他们时而潜心会文,时而交流碰撞,时而品味推敲,时而表达见解,时而探幽发微,时而展示文本……这虽然仅仅是一个教例,但它是“生活就是课程,课程即是生活”之理念的诠释。

语文课程是学习母语的课程,学生学习母语真的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满耳皆汉语,满眼皆汉字(催峦)。所以,语文不可能学不好,但要学得不乏味,必然要链接文本与生活。教师要将文本还原为生活情境,让学生的心贴近生活、贴近文本、贴近作者,从而潜心会文本,尽情读与悟,语感自然立起来。

二、生活,让作文活起来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对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的训练来说,是放之四海皆适用的,尤其是对作文的教学。“言为心声”,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有必要树立这样的理念:作文=生活,一方面作文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作文服务于生活,是生活的需要。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那么在教学中我不忘设法让学生的笔伸进生活,触及生活,描绘生活,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学做真人,让他们意识到写文章、写信、写日记、写随笔,不是为了应付老师,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声,从而以作文这一生命活动去实践尝试,去认识生活,去理解生活,去想象生活,去创造生活。

在实践“回归生活”写作教学中,我告诉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是自己,对自己是不需要说假话,说空话的,应该用自己的最真实的语言表述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抒发自己最真挚的情感,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一股脑儿的倾吐文中,这样作文就会成为你最忠实的朋友。”例如在写“我身边的人”时,很多学生写了“老师”,我第一次阅改学生这篇习作时,发现这个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在他们的笔下全都是形象光辉,潇洒漂亮,尽管教学一般,却也业绩灿烂,几乎是千人一面,只是张姓、李姓之别。我心想,这样不行,引导学生“创意”就必须从这儿开始!我大张旗鼓地发动学生说真话,激励学生说出自己心灵深处的话。我告诉学生:“不管你眼里的老师是怎样的,你要写出原汁原味的‘原版形象’,因为那才是生活和生活中的人物!在学习生活中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关乎老师的,尽可以发之于笔端,行之于文章,说出自己真切的想法。”于是,我就能不断地读到学生鲜活的语言、灵动的内心、五彩的课堂。你看“我们新来的班主任王老师,个儿不高,脸上长了不少调皮的豆豆,一笑起来,那些豆豆就在脸上冲浪……”你再看“我们数学老师姓王,他可真有“王者”风范哦。在上《认识比》这一课时,我走神了——我最不喜欢数学课上那哕里哕嗦的概念阐述了,比如‘什么是比“比的意义是什么’。嗨,还是想想课间玩儿点什么吧……‘文涛,你今年几岁?我24岁,你的年龄和我相比,怎么表示?’天哪,就好像是闷雷炸响,晕倒……”“同学们都说王老师粗短的个儿,说话嗓门儿大,就像南天门的守门神,不少人对他敬而远之。我可不这样看,我觉得王老师挺有阳刚之气的,一向都是女老师教我们,现在难得课堂上出现一个男老师,太好了,否则我们都快成了‘娘娘腔’了……”这些才是学生生活的真实,他们随自己的笔触漫步于自己的生活中,展示个性的、独到的思考,给人以真实、可信、独创的感觉。

我想,习作的外延应该与生活相等,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习作的源泉。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生活;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观察、去倾听、去享受大自然的乐趣。这样,学生就能在生活中写真实,在真实中反映生活,而这也正是表达学生心灵的需要,也正是发展学生个性的需要——个性就是源自于独特的经历、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发源地,更是语文学习的一块实验地。在这里,学生可以将文本还原为生活,以个性化的眼光去审视文本;在这里,可以激发学生潜心阅读、采撷语言、感受语言的兴趣,丰富学生语言信息的储存,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词汇的能力;在这里,还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美学家罗丹语)”。可以说,生活就是读不尽的书,生活就是写不完的文。倘若我们的教学能够返璞归真,让生活成为“读书”与“习作”不断更新、不断充实、源远流长的一泓活水,那么学生定能回报我们——语文学习原来可以这样有滋有味!

(责编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