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杂志文章正文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7        返回列表

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一所小学考察时曾经深情地对孩子们说:“你们不但要学到课本里的知识,更要学会表达。”为什么温总理把表达看得那么重要?因为表达,尤其是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流的一种载体,它对社会的进步以及一个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可现实中,作文教学却处于“三无”状态——教师教作文无法,学生写作文无奈,教学的结果是无效(贾志敏语)。

著名学者马正平教授认为,作文能力本身是个虚无,必须依附在某些因素上才能成为能力,那么,作文能力主要依附在哪些因素上呢?马教授说,第一是作文兴趣,第二是作文意志,第三是人格背景,第四才是作文能力。也就是说,作文兴趣本身就是作文能力之一,而且是第一重要的能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呢?笔者做了一些尝试。

让日记成为心灵舒展的画卷

真正的写作是一种进驻内心的过程。要让学生的习作成为心灵的表白,必须引导他们充分感受生命的蓬勃与美丽,获得心灵的感悟和思考。日常生活中,惊天动地、永载史册的大事不会很多,但就是那些看来平常、细微、不经意的生活,构成了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和绚丽多彩的人世,蕴含着耐人咀嚼的情意。于是,我和孩子们开始了“生活记录”:每日记下生活的点滴。愤怒也好,不满也好,羞涩也好,疾呼也好,感谢也好,道歉也好,兴奋也好,后悔也好,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哪怕一句话,一行字,记录下自己的心情,自己的故事,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感触。以下为学生的两则记录。

12月?日 星期一 晴

今天,我一出门就感到无比寒冷,据说今天是零度,我穿了一件棉毛衫,一件毛衣,一件外套,而且戴了一顶帽子和一副不露出一个手指头的手套,可还是感到冷!我恨不得躲在家里不去上学了 好冷啊!

12月8日 星期二 小雨

今天早上,我来到学校,外面下着雨,站在窗口往下望去,地上湿湿的,可两个花园之间的水泥地却毫无水流的痕迹;听朱佳亮说,在南京,你过了个弯,在下雨;再过个弯,或许就是大晴天。真有趣!

学生提起笔来“我手”写的是“我心”,没有内容的束缚,没有篇幅的羁绊,学生的心灵随文笔一同舒展,不必编成人爱听的话。科学家在思考他认为重要的事,孩子也存思考孩子们认为重要的事,每个人都在思考着在他看来当下最重要的事。拿起笔把当下最重要的情感和思想记录下来,“储存”起来,这是何等严肃而神圣的事情!表达的快感,宣泄的快感,交流的快感,成为了生命中最鲜活的记忆。

杜威说:“连续性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原则,”蒙台梭利说:“连续反复的活动,可以叩开儿童天赋的大门。”

将作文浸泡在浓浓的生活汁液里,用生活的方式写生酒,每天记录下最值得记录的人、事、物……这虽是模糊记忆中的一个线头,但这个线头能领着学生走向记忆的绿色通道,随时提取存储于脑海中的生活印记。长此以往,学生练就的是一双会发现的眼,是一颗会感触的心,是一支会言说的笔。“细雨洒落大地,短暂的润泽之后,也许没有留下痕迹,然而当嫩嫩的芽儿从黑色的泥土里冒出来的时候,我们才记起了雨的光临。”青年名师薛瑞萍如是说。

让作文汇聚更多关注的目光

写作,本质上是一种公众的言说、潘新和教授曾说:“文章写好不等于写作行为结束,它还只是半成品,须待读者阅读之后,通过作者与读者视界的融合,才有意义地生成。写作是由作者和读者合作完成的,最终是由读者完成的。”

学生习作的读者在哪里?除了老师这位当然读者外,应当还有更多,同伴、家长……

首先,我在班级里成立了习作互评小组,两两结对。每次习作后,互评小组互相阅读、修改。这还只是小范围的交流,远远不够,我和班级同学因此还筹划出版了《班级作文报》,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向作文报投稿,初选录用后必须再次经过修改才可以正式录用。每期作文报出刊后,人手一份,由孩子和家长一起阅读,然后填写《作文报评议表》,再根据全班同学的评议评选出一位本期“金牌作者”,将评议反馈刊登在下一期作文报上。点评作文,其实就是在学习写作方法,在比较中发现自己的差距。能够比较和发现,就意味着成长和进步。学期结束时,每位学生挑选本学期自己最满意的习作编印成《班级作文集》,刊名、前言、后记都由学生包办。作文集人手一本,假期中学生请家长、亲戚、朋友或自己进行点评,开学后在全班交流。有条件的同学,在家长的指导下开设博客,上传习作在网络上交流。

多种形式的“发表”让学生的习作拥有了更多、更广的读者。发表,是言语学习的“成功”教育,它给人以“高峰体验”,它会影响人的一生。一旦习作成为指向发表的写作,成为学生自我表现和个性发展的主要形式与方式,学生就会源源不断地获得写作的动力和能源,写作教育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发展的内在机制。”当学生的习作有了“读者意识”,学生就会懂得写作不仅是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再现生活的过程,更是敞开心扉与他人交流、分享的过程,学生的作文就会向着“青草更深处漫溯”。

让赏识点亮写作冲动的心灯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不在于交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老师,是学生作文的引路人。不少知名人士在回忆自己写作的经历时,时常会提及儿时激起自己写作兴趣、领自己进入文学之门的老师。一位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今天,我送作业给老师批改的时候,老师突然冒出一句:“这次周记你写得很好—”说着,便从本子堆里取出我的本子打开-我一看,啊!优加四颗星!我的心情就像泡在蜜瓶里一样甜。要知道,作文得优加四颗星,对我来说可是史无前例的、这一天,我都以笑示人。

我不经意的一句赏识,竟然让孩子“这一天,我都以笑示人”。可见,赏识的魅力该有多大。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赏识的渴望。”做一名懂得赏识学生习作的老师,学生会在老师的赞赏、褒扬中产生不竭的向上的动力,我改变了习作——批改——讲评的常规思路,把交流赏析前移,待学生完成习作初稿后,我都会郑重其事地赏评:一个亮丽的标题,一句精彩的话语,一段生动的描述……亦或是别具一格的开头,巧妙的过渡……在赏评中把学生的兴致鼓得浓浓的,胃口吊得足足的、从学生的目光中我读出了他们的期待、自豪、羡慕与决心,孩子们直有种“如骨鲠喉”,不吐不快的写作冲动了。

在我的作文评改中,从不出现“良”、“中”、“下”这样的字眼。学生的习作符合本次要求的,就可以得“优”。在选材立意上、语言表达上、谋篇布局上独具一格的,就在“优”后面加“星” 如果学生的习作暂不符合要求的,采用面批的方式指导,待学生修改后再评定等级。最激动人心的是交流习作的时候,当我请本次习作得到一星的同学自豪地站起来,请得到二星的同学站到凳子上,请得到三星以上的同学站到桌子上的时候,教室里沸腾了,一位学生存作文里写道:——

星期二的作文课上,我们当堂写了一篇文章,我得了优加三颗星。

一拿到作文本,我便迫不及待地翻了开来,优加三颗星正在向我微笑呢-看看评语,老师说我用优美的词语细腻地描写了小燕子胆战心惊的样子,在文中勾画出了我写得好的句子,还夸我的故事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呢!好高兴啊!

瞧瞧站到桌子上的郑一,别提多羡慕了,因为他竟然得了优加五颗星!这可是目前最高分啊,也是同学们梦寐以求的成绩哪!

今天真是开心

语言文字学家倪海曙也说:“对于孩子来说,学习的最大动力,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兴趣,是孩子克服困难、排除障碍、锲而不舍、以抵于成的最大动力。不必多说“写作是终生有用的真功夫”“同学们喜爱作文吧”诸如此类的话语,写作其实就是一种发现。老师和学生将平淡而乏味的日子打磨得光光亮亮,当学生将习作的眼光投向自己的童年,在老师、同伴、家长的精心呵护下,孩子爱写了,渐渐的,这种对生命的感悟使写作具有了某种质感时,孩子就变得会写了,要写了,能写了。这该是多么快意的事情。

(责编 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