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远离尘嚣 回归自然——让“热闹”的语文课堂教学找回“语文味”
杂志文章正文
远离尘嚣 回归自然——让“热闹”的语文课堂教学找回“语文味”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30        返回列表

[缘起事件]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所以,我们的课堂活跃了起来,学生们都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片天空,还能基本上得到老师赞许的肯定。也因此,我们的课堂开始闹起来。在学校的一次语文教研活动中,我听了学校两位教师上的课,感触颇深。

镜头回放一:在学成语故事《守株待兔》时,教师让学生充分地提出问题,挑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喜欢一个人思考的,就让他一个人静静地想;喜欢几个人一起学的,就让他们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研究。一下子,课堂闹了起来,那些平时学习不好的学生只能孤零零地坐在座位上,开始“一个人静静地想”;而表现优秀的学生则叽叽喳喳,你说这个,我说那个,当仁不让。

镜头回放二:在学习课文《葡萄沟》,教师抓住了描写葡萄多而且美的句子。“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让学生说说葡萄怎么样?学生们都能说葡萄美:于是,教师就让学生读出葡萄的美,有自由读、指名读、男女读、同桌读、范读、齐读。评价是“他读得美不美,谁能超过他”,读了很久,学生读得很流利,很熟练了,于是这个环节也就过去了。

[冷思考]课堂是热闹了,可透过热闹,我们看到的是无效的学习。教师意图让学生能有自主与选择的权利,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没有指导的学习,没有良好搭配的学习,没有合作的学习,学生学习起来又会有多大的效果呢?

热热闹闹地读,可是这种读有效吗?学生对课文中的词语又理解了多少呢?朗读与语言文字脱节了,课堂没有让学生沉下心,钻到课文中去体会“五光十色”是一种怎样的美;没有从朗读中冷静下来,认真地学习语言,这样的读又带给学生多少语文的东西呢?

所以我认为,现在的语文需要一片宁静的天空,热闹的语文课要“消肿”、“减肥”、“瘦身”。

一、回归“文”的净土

其实,语文终究还是在”文”上做工夫,这样,也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倡行“一课一得”,即一堂课,目标要集中,任务要单一,要求要明确,训练要落实。也就是说,化繁为简,削枝去叶,突出主干,凸显主体,理清主线,而不是说只有一个要求、一项任务,

语文教学要“精讲多练”,精讲,即讲精华,讲精髓,讲精炼,画龙点晴,提要钩玄,要言不繁,惜时如金。当然,也要求学生问答简明扼要。多练是相对精讲而言,即让学生多读、多写,自主参与言语实践。我觉得这样很好,能更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也能理清教学的思路,如果在镜头一中,教师能集中一两个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这样就能更好地提高效率。

二、回归“语”的本质

现在,在语文教学中有“脱离文本,过度发挥”以及“用学生的集体讨论代替学生的个体言语实践”的现象:教学不能游离于文本之外,不能只求于空洞的解说,在从文中出发,最后回归于文。

在镜头二中,教师是利用了朗读的方法,但却是一种“浮”于表面的朗读,教学要深入钻研教材,要在朗读中与文本的语言更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抓住重点的词语,加以理解。镜头一中的问题是没有梳理的,如果这些疑问能从文本中来,然后让学生到文本中去找答案,紧抠词语,进行解疑,这样也能更好地利用文本,让课堂更有“语文味”。

三、回归“情”的主旨

语文的许多教学内容是多元的,新教材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不同认识和理解。在课堂上,我们的教学不能把学生的思维限定。在镜头二中,有学生说:“白色的葡萄是不好看的。”教师不予理会,却说:“你认为葡萄不美吗?”这就把学生的思维限定在了教师的思路上了。其实,我认为作者写“白色”的葡萄,是在说明葡萄沟的葡萄很多,有的早熟,有的晚熟,源源不断地生长。如果能抓住“白色”这个词语,那么在品味“文情”上或许能有意想不到的精彩。

在镜头二中,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层次,对学生采用不同的要求,而只给了好学生表现的空间,这样的课堂是不是丧失了对学生的“情”味呢? 语文是一方净土,它纯朴、真实,不需要造作,不需要浮夸,更不需要虚假,让我们努力远离尘嚣,还语文一片宁静的天空吧!

(责编 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