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反思文本解读:从低效到高效
杂志文章正文
反思文本解读:从低效到高效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0        返回列表

何为文本?狭义的理解便是教材。如果说,教师和学生是阅读教学中“人”的资源,那么文本便是阅读教学中“物”的资源、作为物的资源的文本,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度适度,适合学生学习”的特性。它具备学生学习语文,形成并发展自身语文素养的重要价值。因此,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对生咸一堂高效的语文课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走进文本,实现高效的解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强实践。

一、博览群书——有效解读的基础

书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尤其对于语文教师而言,书的意义更是深远: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说:“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是的,书籍就是这样悄悄地改变着你的谈吐,你的气质,让你渐渐形成了“一个教师不可或缺的精神底子”。

我想,作为一个教师,首先应该阅读专业的书籍,促进自身专业化的成长。但仅仅局限于阅读专业书籍是远远不够的,如今,时代的发展赋予了每个专业更多的内涵,尤其,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更要广泛阅读,形成广博的视野。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驰骋古今,触类旁通:有时,你阅读一些看似远离教育的书籍,却也能读出一番意想不到收获?从佛学的“禅喻”、易经中的“天人合一”,我们能找到了新课程提倡的顺性而为,自由发展的影子;从外交辞令中,我们又找到了新课程的关键词之一“平等对话”……当读书成为教师人生的头等大事,成为一种习惯,你会欣喜地发现对于语言,你有了异乎寻常的敏感;对于情感,你有了更深刻的诠释。你就会悄悄展开“语言和情感的双翼”,于是“教科书在你眼里就浅显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所以,每个语文老师都应做一个书田里的守望者,用宁静而高贵的读书,为高效的解读文本奠定扎实的根基。

二、潜心会文——有效解读的关键

大多的语文教师习惯在阅读文本时拿本教参,匆匆浏览过文本之后,就细细阅读教参,让教学参考过早地支配自身的直觉判断,自己不知不觉成为教学参考的忠实的演绎者,没有融入自己对文本的思考和独特的感悟,轻易地就陷入了“技术解读”的误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程式化,导致课堂的程式化,丢失了文本本身的魅力,课堂也随之暗淡。其实,教师在阅读课文时,首先应是一个充满期待的读者,抛弃教参,细读文本,潜心会文,以一种最直接最纯粹的方式阅读,找到撩拨自己心弦的话语,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场景,甚至是不经意的一个标点符号。当教师感受到一条精神的河流穿越自己的心灵,感受到文本空灵蕴藉的文字一个个争相跳出来跃入眼帘时,就可以自信地引领学生历经一场愉悦的“情感和语言”的共生的精神之旅-美学家朱光潜对文学欣赏曾有过经典的论述:“慢慢走,欣赏啊!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恁心驻足,从容静观,融汇自然,品味行程。”是啊,让心灵慢慢行走于文字间,浸润文本之中,你也许会从自居易的《忆江南》里读出白居易对江南人、景的怀念,还会品出白居易对江南文化的眷恋;你也许会从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里读出丑小鸭对美的追求。还会品出“人人都有可能是丑小鸭,揣着一颗高贵的心灵在寂寞中静静成长”的意蕴;你也许会从日本童话《金色的脚印》里读出人和动物的和谐相处,还会品出善良是情感世界的通行证……教师独特的文本解读定然会生成让人耳目一新的精彩课堂。

三、深入浅出——有效解读的原则

新课程提倡开放、多元的文本的解读,但新课程更倡导“生本”。学生的发展是教育之本。再开放的语文课。再独特的文本解读,都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文体发展的基础。用教师的自身的深入解读代替学生自我的独特体验,作揠苗助长式的拔高也是不可取的,所以有效解读,必须遵循深入浅出的原则。小学教师面对的终究是6-12岁的儿童,他们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法,教师不能过于执著自己的文本解读,而应巧妙地牵引他们向前!我在品读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爱如茉莉》一文时,觉得第九自然段的场面描写特别感人。在文中的“我”推门的那一刻,“我”所看到的温馨场景,“我”所感悟到的温情阳光,也悄悄熨过我的心房。“一切景语皆情语”。如何将我对文本的解读与学生的解读链接,让学生也从这样的一个画面中触摸到父母之间那平平淡淡却又真真切切的如茉莉般的真爱?显然,将我的感受告之学生,学生得到的未必是发自内心的。于是,在讲到这一自然段时,我请学生闭上眼睛,在悠扬温馨的钢琴曲中静静聆听我的范读,而后请学生伴着乐曲自读,用一个字、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表达对整段话的感受 学生说出了“爱、温馨、感人、像阳光般温暖……”。说明已经把握了整体基调,在此基础上,扣住“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一句中的“探”字,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畅谈感受-学生水到渠成般地感受到在此时此刻,连阳光也有了人的情感,不忍去打破这静谧感人的一幕-就这样,学生自主进入文本的轨道,达到了学生、教师和文本和谐同构

其实,文本就像一块神奇的石头,虽然它的外表和普通石头别无二致,但它的内心深处埋藏着独一无二的美玉,老师们都应该用心去雕琢这块神奇的石头,让它在语文课堂的每一个时刻都散发出生命的光辉。

(责编 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