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驰骋质疑 享受问难——浅谈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
杂志文章正文
驰骋质疑 享受问难——浅谈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46        返回列表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是学生学习的开始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质疑问难,可以使教师的教学针对性更强,能够更加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敏于发现!《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提倡存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这一要示突出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独立思维的重要性,思考源自疑问,有疑才有思,因而,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诱发学生质疑问难,鼓励他们从“不敢问”到“勇于问”,并通过引导,教给质疑方法,让他们做到既“勇于”更“善于”质疑问难,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去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呢?

一、尊重情感,使学生有“疑”敢“问”

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这样做——

1,营造“敢问”的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生疑发问,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幼稚肤浅的还是超乎要求的,教师都应适当地给予鼓励和肯定,营造良好的生疑发问的气氛。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置若罔闻或粗暴否定,否则,就会打击学生的学习情绪,挫伤其生疑发问的积极性,压抑学生的思维发展。

2.留出“敢问”的时间。

教学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思考空间,不管是开始上课、课后练习,还是在课中,老师讲到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或重点、难点、关键处时,鼓励学生提问,真正在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空间和时间。

3.创造“敢问”的条件。

要让学生敢问,教师必须改变课堂原有的教学行为,摒弃呆板的“师问生答”现象,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敢于提问题,再组织学生讨论、分析、研讨,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就能使课堂变成学生乐学的“学堂”,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的“讲堂”。

二、激发兴趣,使学生想“疑”好“问”

学生不仅要“学答”,更应要“学问”。但由于小学生对提问的意义认识不足,或缺乏适当的问题情境,或没有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其在课堂上不愿开动脑筋主动提问,只想当“观众”或“听众”、、对此,我们教师平时要深入学生,研究学生,具体了解他们学习上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摸清他们的思想,因势利导把握好问题空间,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心欲通而不达,口欲言而不能,从而激起他们乐问的兴趣。具体的做法如下:

1.树立“好问”的信心。

小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在课堂中难以“生疑”的原因有很多,如:胆小、紧张、或受知识经验的限制,难以生疑发问。因此,老师要针对不同情况,运用鼓励、表扬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好问”的信心。

2.激发“好问”的兴趣。

教师要做有心人,可以把班上的学生每四人分为一小组,优差生搭配,以好带差,由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问题提得好就可以得到加分。以此调动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同时可以运用成功机制,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每周评出最佳质疑手,给予表扬。为了能在小组中当个最佳质疑手,并正确地解答别人的问题,他们就得读熟、读透课文,为了能提出疑问,他们必须用发现的眼光来读书,这样就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转变,真正感受到思考、质疑带来的无穷乐趣。

3.创设“好问”的情境。

为了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的实践机会,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精心创设使学生“好间”的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认知冲突,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他们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阐述自己的观点,获取成功的机会。

4.唤起“好问”的思维。

儿童天生好奇,有旺盛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在面对陌生现象时会尽力去找出原因。教师可以常问:“为什么事情会如此地发生?你能推测一下下面的情节吗?”“这种说法是不是真有道理?”“是不是可以提出相反的看法?”一次次让学生深入思考,大胆提出疑问,多方猜想。

三、授其方法,使学生生“疑”善“问”

当学生“敢问”,“好问”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之后,“质疑问难”就不能只停留在原地,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掌握生疑善问的方法,提高质疑问难的能力。

1.据课题质疑,激发探知欲望。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它或蕴含着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若引导学生据题质疑,不仅能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还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去探求知识。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师板书课题后即可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林冲、洪教头何许人也?林冲为何棒打洪教头?又如何棒打洪教头的?学生学习的欲望被激起,兴味盎然。

2.据重点词句质疑,发挥主体作用。

阅读,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去探究作者或优美、或朴实、或华丽的词句背后所隐藏的内涵……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阅读中紧抓非悟不可的重点词句进行质疑,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疑中自主,疑中创造。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流露出孩子内心对母亲的复杂情绪。教师可紧紧抓住这句话,让学生质疑,有学生问:这儿为什么用“竟然”这个词?“我”为什么心里很难过?于是,在解疑的过程中,一位任劳任怨、勇挑重担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3.据反常之处质疑,培养创造个性。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课文有许多反常之处,若能抓住这些时机引导学生质疑,势必能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创造自我个性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我觉得课文最后一句话写得不太好,难道这笑声到了住地就消失了吗?”对于这样的质疑,老师适时引导,生成出了下面这精彩的一瞬:

师:哦?(很惊异)了不起,敢于向课文挑战!老师向你学习!既然课文出错了,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可以帮作者改改课文!

师:你真能干,和老师想到一块儿了!那怎么改呢?

生:(思考了一会)把最后一句话的句号改成省略号- 师:(向他跷起大拇指)相信不久的将来你会成为一名大作家的!

生:老师,我觉得这句话可以改成:“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铭刻在我心中。”

生:我觉得还可以改成:“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珍藏在我的心灵深处。”

4.据课尾质疑,启发创造想象。

对于“文已尽、意未绝”的文章,可以用质疑的方式将其“意”演绎开来。这需要帮助学生对刚习得的知识进行梳理,整体把握,全面思考,从而巩固学习成果。这种质疑可启发学生联想,组成知识网络,形成知识迁移。记得以前在教学《狼和小羊》结束时,一个学生突然问道:“那狼最后吃掉小羊了吗?”于是我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环境及人物的性格特点等让他们想象,只要结果合理都行。此时的质疑问难达到了整堂课的高潮,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5.据“留白”处质疑,引申课文内涵。

课文中往往有一些地方是作者独具匠心而留下的艺术空白,这些“笔未到而意到”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留白”每每能成为激发思维、驰骋想象的益智因素。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这里质疑问难,当他们通过反复咀嚼、品味课文“留白”处所造成的朦胧美时,会产生无限的意趣,这对刺激学生的积极思维、发展想像力、培养创造意识,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例如苏教版语文第二册课文《乌鸦喝水》中的这个句子:“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终于想出办法来了。”教师出示这个句子,又出示“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这一句进行朗读比较,启发学生质疑。小朋友问:为什么说乌鸦终于想出办法来了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小朋友说:乌鸦不是马上就想出办法来的,而是想了好长好长时间。又有小朋友说:乌鸦想了很多很多办法,想到一种,觉得不行,又想另一种办法,一直在动脑筋,很认真地想。老师推波助澜:是呀,多不容易啊!小朋友,假如你就是那只口渴的乌鸦,看着旁边的小石子,会想到哪些办法呢?学生的思维之门一下子被打开,有的说用石子砸,有的说用小石子堆成斜坡,让瓶子斜靠等等,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磨砺中、完善中,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得到质的提升。

实践证明:只要启发得当,让学生自己质疑问难,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顺从、依赖心理,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