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珍视错误资源 追寻诗意语文
杂志文章正文
珍视错误资源 追寻诗意语文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3        返回列表

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人格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是在“出错”、“纠错”的探究体验中,不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发展思维的、因此,作为教师,应当正视学生的错误,努力从学生的角度去了解、分析其背后的学习障碍;同时,更应当敏锐洞悉“错误”的价值,充分挖掘“错误”的潜在资源,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课堂因“错误”而精彩纷呈,让语文教学因”错误”而诗意盎然、

一、将错就错,让学生在辨析中发现规律

字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正是暴露了知识掌握的真实水平,思维的真实状况:因而,对于学生的出错,教师不能急着去解释、下定论,不妨“大智若愚”些,把错误抛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辨析中掌握规律,在辨析中内化知识— 如教学《大公无私》这个成语故事时,不少学生将人名“解(xie)狐”中的“解”读成了“解(jie)”:我没有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出示了一系列人名:华罗庚、区平、任弼时、单雄信、查良镛(金庸原名)、曾巩(宋代散文家)等,让学生试着读一读,看看有什么发现一部分学生读后发觉这些姓名中的“姓”与平时的读音不一样,并列举了常见的“任”与“单”作为例证-“这些‘姓’的读音,与平常的读音到底是否一样?”我把问题又抛给了学生,学生经过查字典,相互讨论,很快就弄清了这些姓的正确读音,还得出一个规律:不少“姓”的读音与平常的不同,我们遇到这种情况,要多留意,勤查勤问。

将错就错,将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引导他们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辨析,学生在思错、辨错的过程中,经历知错改错的过程,既获得了新的知识,发现了学习规律,又提升了学习能力。

二、就错纠错,让学生在思辨中培养语感

小学语文是一门语言和思维相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正是在语言和思维的结合点上既学习了语言,又发展了思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学习出现错误时,老师应当充分利用错误中隐含的价值因子,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的过程,将错误中的“合理成分”激活。这样,即便是错误也会生发不一样的精彩。

(1)叩问深究,准确用词。学生平时说话、答题、习作,用词的随意性较大,往往只求通顺、无语病,对于锤炼词语、准确选词,缺乏敏感性与主动性,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应敏锐捕捉其中的价值因子,采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加以引导,让学生在“错误”中学会叩问深究,养成推敲琢磨的好习惯,力求准确用词,

教学《毛主席在花山》时,学生初步感知了课支后,我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毛主席存花山的哪几件事?”有学生回答:“课文先写了毛主席清警卫员让乡亲们回来碾米,再写……最后写……”他答完后,我提醒学生:“‘请’与‘让’用得准确吗?请再读读课文。”学生静心默读,马上找出问题:“文中是说毛主席让警卫员请乡亲们回来碾米。”“听起来‘请’字与‘让’字也没有多大区别呀?”我追问。学生各抒己见:“‘请’字体现的是毛主席热爱群众、尊重群众的奸品质 ”“‘请’字说明了人民群众在毛主席心中的地位有多么重要:”“‘请’字展现的是伟人风范,凡人情怀 ”……

当学生的回答出现不易察觉的错误时,我们要以学生的错误回答为施教的生发点,引导学生读书、寻找改错依据。学生在读书讨论、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激发了思维,启迪了智慧,历练了语言!

(2)对比品味,激活思维。“课堂上的错误是教学的巨大财富。”我认为“错误”之所以是财富,其价值并不在于“错误”本身,而在于师生通过思错、辩错活动,撞击思维火花,从而获得许多新的启迪。 如我在执教《飞夺泸定桥》时,有学生将“泸定桥离水面有十多米高……”一句中的“十多米高”读成了“十米多高”。马上有学生给予纠正。我顺势引导:

…十米多高’和‘十多米高’相比差了多少?能这样换过来吗?”学生再读文本后发表见解:…十多米’与‘十米多’差好几米呢!站在桥上的感觉也不一样。”“如果读成‘十米多高’,就体现不出‘心惊胆寒’了。”“‘十多米高’更让人感觉‘大渡桥横铁索寒’之险峻,更能突出红军的不畏艰难,奋勇顽强,所以不能读错顺序的。”

学生因一时疏忽读错了顺序,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错误,却蕴含了思维训练点。课堂上,我充分发挥了教师“导”的作用,通过对“十多米”与“十米多”的比照与品味,引导学生深刻体悟到“十多米”的精妙及其背后蕴藏的丰富意旨。

三、抛砖引错,让学生在幽默中提升能力

面对错误,教师无论是采用逃避还是反复强调的方法,都不能达到防止错误的目的,而是要抛出一些陷阱,通过引诱,使学生潜在的错误呈现出来并创造幽默的“健康气氛”,再引导学生比较、思辨,让学生在笑声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作业中,学生的错别字很是常见,将纠正错字的过程化成一段轻松快乐的体验,相信任何一个学生都能记忆深刻,达到极好的纠错目的。如有学生将“暖”字的“日”字旁写成了“目”字旁。我笑着对大家说:“我们班有个同学,眼睛特神奇,只要他看你一眼,你就全身暖洋洋的,比太阳还管用!”说着我写出了那个错字。笑声中,大家改正了“错误”,同时也掌握了不再犯错的方法——理解才是最好的记忆。

学习能力的提升有赖于方法的不断掌握,用这种幽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总结学法,提升能力,比直接告知有效得多。

四、欲擒故纵,让学生在深究中拂拭心尘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思想不够成熟,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加之社会的复杂,难免有学生内心会遭受污染,精神会遭遇沙化。面对那些心灵蒙尘的孩子,作为教师,既不能对他们置之不理、漠然处之,也不能坠入那种一味赞赏的虚伪尊重之中;而应当用智慧去点拨去教化他们,拂拭他们不明净的心灵,绿化他们不圣洁的心境,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上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我问学生:“面对壮烈跳崖的五壮士,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学生纷纷赞扬五壮士的英勇行为。可是有个学生的观点却很特别:“五壮士,你们跳崖时其实并不想死,有两位战士不是很幸运地挂在树上被救下来了吗?死掉的,只能说运气差。”“哦,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我追寻原因。“因为当时五壮士身上已没有武器弹药了,前面是悬崖峭壁,后面是疯狂的敌人,他们知道跳崖是唯一的出路了,如果运气好,或许还有生还的可能,如果死了,只怪运气不好。”这个理解显然是不正确的,我在肯定了这位同学的体会独特后,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请大家再联系上下文,想想五位壮士跳崖前想些什么?”学生静心读书后,发表观点,认为掩护任务胜利完成了,死也值了;五壮士虽然留恋部队,珍惜生命,但不甘心做俘虏,活要活得有价值,死要死得壮烈;五壮士对祖国、对人民有着一种高度的爱和无限的情,所以勇于献身,哪有时间去考虑跳崖后能否生还呢?

当学生的回答偏离正确轨道时,我们不必直接评价对与错,可以采用欲擒故纵之技,巧借错误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思索、探究,在对话中互激互促,互助互补,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刻意去求顺利、求满意、求完美。其实,有“错误”,课堂才有“生成”,在“出错”与“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我们的语文教学才是最有诗意的。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