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回到语文,回到语文的“地面”——由语词切入文本的教学浅谈
杂志文章正文
回到语文,回到语文的“地面”——由语词切入文本的教学浅谈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2        返回列表

决定一节语文课是否成功的因素很多,但真正优秀的语文课,首先必须以教学文本为凭借,不遗余力地带领学生沉入语词,以“语文的方式”从感知而理解,从咀嚼而品味,从积累而运用……课堂的触角始终紧贴着文本的“地面”——语词,否则再多的努力也摆脱不出“关于语文”“泛语文”甚至“非语文”的泥淖。其次,这些“语文的方式”绝不应以所谓“训练”的机械生硬的面孔呈现出来,而应采用引生入胜的方式铺展开来,使整个课堂以文本固有的人文基调为背景,充盈着生长的动力、艺术的张力和生命的魅力:因此,笔者想结合一次优课展示活动中的课例来谈由语词切入文本的教学。

高屋建瓴,整体观照,点染语词的亮度

杨老师执教的《掌声》一课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她的教学之所以能打动人,便是因为自始至终以“掌声”为主线,整个课堂在一个整体框架的观照下,显得层次清晰,重点凸出。她的教学从看似无心的课前谈话开始,而给听课教师的掌声、给学生自己的掌声、给上课教师的掌声次第响起,这三次掌声不但为教学营造了良好的心理环境,更在无形之中为本课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你们是想用掌声告诉我什么呢?”轻轻的一句发问引发了学生对掌声的关注,继而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课题。新课伊始,教者又把描写掌声的词语单独列出,引导辨析。在进入课文内容的品味和探究时,更是紧扣掌声,引导探究掌声给小英带来的变化,感悟掌声背后的内涵,结课更是以一首优美的小诗,揭示出掌声对自己、对他人的非凡意义:掌声是啄走孤独的小鸟/掌声是照亮黑暗的阳光/掌声是滋润心田的雨露/掌声是吹散烦恼的春风……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教学有了整体的观照,并建立存一个相对高度的人文视角之上,使学生对语言的品味、感悟,对角色心理的揣摩、体验有了一个生长的“根基”,有了一个清晰可见的红线。于是,整个课堂语言实践行为显得那么集中、饱满、熠熠生辉。

咬文嚼字,潜心涵泳,触摸语词的温度

教学往往由语词引入,在语词上展开,并在品词析句上下足工夫。在《雾凇》一课的教学中,教者将文中描写雾凇奇观的词语分组列出,并辅以图片、音乐,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潜心涵泳,加深感受。这整齐排列的四组词语,如一首诗,如一幅画,极具感染力。在引导学生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时,学生寻找、圈画出“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等关键词语,体会雾凇形成缓慢的特点。在辨析了“慢慢地”与“轻轻地”之间细微的差别后,学生品味出由于空气流动速度慢、雾气绦绕,雾凇凝结时轻柔、舒缓的神韵,这样便更进一步地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出语词的温度。这种教学的敏锐,这种强烈的“语文意识”不能不让人惊叹。

语文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懂得文字表面的“意”,更要让学生凭借着“言”得到更深层次的“意”。语文教师的职责不就是要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培养学生读透“文心”的能力吗?这种敏感、这种能力,唯有通过长此以往“咬文嚼字”、“悉心涵泳”才能习得。

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彰显语词的效度

我一直认为,教学绝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平均用力,而要有所取舍。

仲老师执教的《船长》一课,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取舍的智慧,感受到了“泼墨如雨”与“惜墨如金”的错落有致,感受到“密不透风”与“疏可走马”的艺术张力。课伊始,仲老师直奔重点,于是我们才在课堂上看到了紧紧围绕船长与船员对话的品味,才看到了学生对“够了”二字的深刻体悟,才看到了学生对大副会不会开枪的精彩思辨,更看到了因留下宝贵的时间让学生角色体验后的动情告白。试想,一个结构松散、拖沓的课堂,怎能精彩?学生又怎么有效地沉入语词?

一唱三叹,回环复沓,开掘语词的深度

“回环复沓”手法在众多领域早被广泛使用,如作曲中的“复调”,建筑中的“重峦叠嶂”等等。本次优课展示活动的“回环复沓”,为课堂增添了一抹又一抹亮色。

在《掌声》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则采用分组角色假想的方法,让学生分别为船员和船长“代言”,随着“船长,你为什么不跟我们一起回家……”的声声呼唤和“朋友们,不是我不想回家……”的真情告白,这一问一答、此起彼伏的回环结构中,船员对船长的敬佩、依恋、不舍以及船长的毅然、坚定和博大的胸怀、伟大的人格,强烈地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在这种回环的结构中,学生真正走进了“物我两忘”的理想境界,课堂也便成了学生心灵中难以遏止的“情感之旅”,从而让学生对语词的体验走向深刻。

回环复沓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在逐层推进的回环中,理解得以深化,感受得以深入,情感得以升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开掘出语词的深度,从而形成了一唱三叹的课堂艺术效果。或许这正是“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的一个有力注脚吧。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