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让语文教学充满创造享受
杂志文章正文
让语文教学充满创造享受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0        返回列表

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刘桥小学(226300) 司 云

理想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创造享受的,应该让学生在享受中理解文本、丰富文本并超越文本;在享受中用内心的感应去印证、诠释语文的神韵、博大与深远。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渴望,点燃学生的心灵火花;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超越知识,走向生命,走向智慧,熠熠闪现生命的活力

一、真诚对话:创造享受的惬意时空

语文活动是人的生命运动,语文学习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精神对话,创造享受的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真情流淌的对话过程。它意味着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的相互造就。“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生灵光.”对话,重要的是营造一种安全、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与课堂文化,这就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真诚地聆听学生们的心声。因为真诚的聆听,意味着心与心的碰撞、爱与爱的交往、情与情的融汇;意味着还学生思维的自由,还学生表达的自由,还学生心灵的自由;意味着对学生独特个性的尊重,对学生标新立异的青睐,对学生“旁逸斜出”的宽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聆听到学生思想“抽穗”、思维“拔节”、情感“裂变”的声音;学生们才能一篇文章多种读法,才能百鸟朝凤,各鸣佳音。

让教学成为一种“真诚的对话”,意味着教师要面向学生敞开心扉,坦诚地与学生交流,是就是,非就非,对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不需要掩掩饰饰。我们要把语文课上得真实、质朴,不刻意雕琢,让教学在自然的状态下逐步生成。鲁迅先生曾说:一个情感冻结的思想家是绝对进入不了文学的。同样,一个情感冷漠的教师也是绝对走进不了学生心灵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善于调动自身情感,投入到教学情境中,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真正让语文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精神对话,让语文教学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让教学成为一种“真诚的对话”,还意味着让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式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的个性得以扶植和张扬。唯有真诚的对话,师生双方才能亲切地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心灵的愉悦;唯有真诚的对话,才能让课堂成为积极的生命流程中的驿站,让师生在灵动、开放的“时间流”中,沐浴人性的光辉,享受思想的自由。

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老师向学生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天,这位老人仅仅是在钓鱼吗?”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后有的说:“老人是在欣赏风景。”万里江山,粉妆玉砌,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雪景美也!有的说:“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多妙的发现啊!有的说:“我觉得老人是在锻炼自己的意志,因为天寒可以锻炼人。”有的说:“这位老人与众不同,看起来很清高。”诗人那种不愿同流合污的心迹不正隐含其中吗?最后一个学生说:“他在钓一个春天!”一语双关,是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人在遭受重重打击下仍孜孜以求,不正是等待“春天”的到来吗!课堂上,学生思维是那么深刻,那么广阔,那么独特——这一切正是真诚对话的结果。可见,真诚的对话带来的将是学生心灵世界的开放、开通和开明,

二、有效激励:创造享受的不竭之源

激励是成功教育的催化剂,是促进学生孜孜不倦地投入学习的动力源泉之所在,更是塑造健康人格的关键因素。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相信儿童有创造的潜能.,因为“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语)其次,要给儿童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再次,要给儿童创造切实的指导。

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激励必须是“有效”激励,当前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思想认识朦胧,没有准确地把握《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与糟神实质,误以为激励就是对学生“标新立异”的不置可否、一味盲从。事实上,《语文课程标准》在提到“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同时也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和“初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所以语文教师的激励应是基于维护学生人格尊严基础之上的“严格要求”,学生想对没有、说对没有,都是需要直面的。语文教师必须建构起科学而系统的实践策略,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精神的指引。因为教师对学生做出的任何随意的迁就、低俗的认可和廉价的表扬,都将给其精神世界的提升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比如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古诗时,就可以抓住“送”字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两首诗都写“送”,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相同与不同?这样,创造性思考的空间就很大、再比如,一位老师在进行《假如我是一棵小革》的作文教学时,把孩子们带到校园的草地上,让他们闭上眼,在草地上尽情地打滚儿,尽情地欢笑,亲近小草,并对孩子们说:“假如你是一棵小草,你闻一闻、摸一摸、想一想,有什么感受?”孩子们把“心”沉浸在绿绿的小草中,每一个人都变成了“诗人”:有的说,“我是一棵小草,陶醉在亲爱的泥土中,想象云朵回家的路,和春风一起洗脸,”有的说,“我足一棵小草,正探出头来,和春风握手,然后一起聊春天的故事。”有的说,“我是一棵小草,生长在校园的假山旁边,我自豪,能幸运地和鲜花、小树一起跳舞……”在孩子们尽情感受,尽情想象时,我掏出事先准备好的诗歌,和着音乐朗诵起来:“我是一棵小革,一棵在阳光下茁壮成长的小草……”在进一步强化孩子们的感受后,再布置作文,结果,孩子们都写出了让人惊叹的习作。

三、自主作业:创造享受的自然延伸

创造享受应该成为理想的语文教学的主旋律,这种“创造享受”不应该只荡漾于课堂,更应该让这种“创造享受”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其乐融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欲望渴求、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创造潜能,从而铸就了干差万别的每个学生的个性。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让个性由依附走向独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内敛走向凸显。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教师角色由管理者转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不再是发号施令的权威,而应真诚地当好学生的“参谋”,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丰富的“菜单”,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自主选择完成作业的途径和方式,自主选择完成作业的期限——这无疑让“作业”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成为学生主体生命发展的内在需要,成为他们的精神“大餐”

请看一位老师在教学《生命桥》的最后,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的片断:

师:同学们,下课后你们还想做些什么作业?

生1:我想制作一个更好的动画。

生2:我要用笔画出课文中那悲壮的一幕。

生3:我准备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生4:我想写一封信给猎人。

师:你们自己设计的作业都很好,就这样去做吧!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

少一点指令,多一些商量:少一些约束,多一些自主;少一点强制,多一些弹性……教师的主动让位,其实正是一种激励,一种促进,一种推动。我还要说,“让”是教师用自己智慧的火把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让”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斯贝尔斯语)这样的语文作业才能亲近学生主体的生命需要,并成为学生心中永远快乐的港湾。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