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巧设主线 紧扣中心 激情感悟——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磨课过程及心得
杂志文章正文
巧设主线 紧扣中心 激情感悟——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磨课过程及心得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43        返回列表

浙江义乌市苏溪镇第一小学( 322009)王睿

【困惑重重】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我参加中心校优质课选拔时上的实践课。看到陌生的课题、冗长的文童,生字怎么教,课文怎么引,成了摆在眼前的课题。不管如何,我还是先静下心来,好好地钻研教材吧。

【拨开云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如果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逐个串讲,不仅耽误时间,学生听起来也是索然无味。经过一番琢磨,我发现在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场景与事件背后却有着一条内在的隐线,即:中华不振。“庖丁解牛”,我觉得我已找到了这堂课的切入口,教学主线也逐渐在我心里明晰起来。

【柳暗花明】

一、问题导入,初步感受“中华不振”

第一稿中,我以这样的提问导入课题:“同学们,上课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读书是为了什么?”但教研组的老师在评课时说,这个问题比较大,学生反应平平,给人一种“冷场”的感觉。不如直接出示文本中魏校长的提问,既引出了课题,又随机学习了部分课文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是对文本模块的一次重组。听了教研组老师们的建议后,在第二稿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环节:

【片断1】

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请先看大屏幕,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随机解释“诸”的意思:众、许多的意思)

师:你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吗?不急,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同学们是如何回答的。(出示文本)

师:你知道最后一句话是谁说的吗?(生答)

师:对,周恩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让校长也为之一震!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年仅十二三岁的孩子,有如此远大的抱负和胸怀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周恩来。

二、紧扣主线,激情读悟“中华不振”

文章中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很多,如果在第一堂课上既要落实一些生字、词语,又耍读通全文,还要体会“中华不振”,那样时间是远远不够的。通过试教,我发现对学生来说最为直观的语段就是第八自然段。于是我就抓住这个典型语段进行教学,第二稿中,在教学“妇女的哭诉”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片断2】

预设:从妇女的哭诉声里看出“中华不振”。

(出示第八自然段的相关语句)

①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师:(反馈感受)你仿佛看见什么?你还听见了什么?

师:这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愤怒,而这位妇女的声声哭诉更是让我们心碎。想想,此时妇女会对哪些人说,又会说些什么呢?(出示句子)

重点理解“哭诉”,并进行想象说话练习。

②指导朗读:“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师: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没了,而肇事者却在一旁得意洋洋,这还有公正吗?想到这些,你又会怎样来读这句话呢?

师:读着这段话,看着这样的场面,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么样?

师:中国的巡警给中国人撑腰了吗?

师:这个轧死了中国人的洋人被惩处了吗?

师:围观的中国人为自己的同胞讨回公道了吗?

师:没有!没有!还是没有!这一切的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呢?

师:因为中华不振,我们中国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被洋人白白地欺负。他们当时是怎么做的呢?他们还可能怎么做呢?(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三、变换角色,深入理解“中华不振”

【片断3】

体会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

师:其实,当周恩来刚到这里的时候,伯父就告诉他没处说理去呀,同学们现在你们能体会到伯父当时的心情了吗?进入角色读读当时他们的对话,想一想应该怎么来读。

师:想一想,当时伯父说这句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伯父的心情吗?(让学生把所说的词语带到句子中,读出人物的心情)

这一环节,是我在进行第二稿的修改时加上去的。把这部分教学内容安排在整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在深入体会了“中华不振”后,再回过头来体会伯父的心情,既是一个很好的铺垫,又更加凸现了“中华不振”这条教学主线,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另一方面,文本中的人物语言是不可忽视的动情点、激情点、悟情点,语文教学要引领学生在这样的语言中多走几个来回,在反复品味、思考、感悟之中,学生才会真正情有所感,心有所动,学有所得。

【磨课心得】

最后试教时,教研组的老师们肯定了我的设计思路,称赞巧妙地以感悟“中华不振”为主线的设计,并大胆地重组文本的模块,使整堂课重点突出,紧扣中心,浑然天成。总结成功的经验,我觉得有这么两个方面:

1.巧设主线,架构教学流程。

可以说,凡是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定有一条十分清晰的主线。

2.激情范读,激发情感共鸣。

范读可以以情激情;范读可以引领孩子们全身心地走进文本中,走进作者的心灵之中。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