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找寻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对农村小学生课外读物选择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杂志文章正文
找寻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对农村小学生课外读物选择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65        返回列表

江苏灌云县南岗中心小学( 2222003)张军亮

“如今很多人已经意识到阅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倡导孩子阅读的关键并不在于读不读书,而在于读什么样的书”。小学生年龄尚小,他们尚不具备自主选择课外读物的能力。因此广大家长和教师在引导学生选择适合他们“此时此刻阅读的童书”(新教育实验语)方面责无旁贷,责任重大。

一、农村小学生课外读物选择现状堪忧

1.读物选择功利化。在小学生经常阅读的课外读物中,教辅类书籍在各个年级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时至今日,读书的重要性已无须多言,但“应试”的压力让许多家长及部分老师依然偏执地认为只有教辅类书籍才是学生应该阅读的书籍,他们在为孩子选择这类读物时眼睛紧盯的只有那冰冷的分数。于是《练习册》、《课课通》之类的教辅用书堂而皇之地摆上了学生的书架。而这些,都冠之以阅读的名义进行。

2.读物选择随意化。当今社会印刷业高度发达,出版物多如牛毛,各种读物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致使广大学生在选择课外读物时无所适从。调查中发现,农村小学生所选课外读物可谓五花八门,其中不乏暴力、恐怖、魔幻倾向的作品。

3.读物选择窄化。目前农村小学生选择的读物类型相对单一,所选读物大都集中在《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西游记》、《爱的教育》等几部耳熟能详的作品上,而当代优秀儿童作家的作品则很少涉及。长期只看某一类或某一种书籍,局限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它最终打磨掉的是学生身上宝贵的灵气,只能徒增些匠气罢了。

二、对农村小学生课外读物选择现状的分析

是什么原因致使农村小学学生读物选择的功利化、随意化、窄化倾向越发严重?大致分析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因素:

1.急功近利。读书需浸润渐染,是一个不断积淀,逐步提升的过程。选择一些练习册、作文选之类的读物,奢望在一夜之间提高成绩,企图速成,想法固然是好的,但效果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在今天所实行的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中,教科书的阅读与学习,成了应试的敲门砖,这就必然远离其打开进入文明殿堂的‘一扇窗户,一扇门’,从而开启心智的本性”。“这样的‘阅读’,就从根本上倒了学生的‘胃口…。(钱理群语)功利化的阅读助长了揠苗助长之风的滋生和蔓延,使得读书活动变得了无生趣,这样的阅读之路只会越走越窄。

2.放任自流。受自身素质局限,各个学段、各个年级的孩子应该读什么样的书籍,农村地区的广大家长及部分老师往往心中无底。“以其昏昏”,怎能不“使人昭昭”?于是对学生选择什么样的读物,教师和家长往往听之任之。这直接导致农村小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跟风之风盛行,也不管所选读物质量到底如何,是否真正适合自己阅读。

3.好高骛远。小学生的知识背景、年龄特点及其接受能力决定了他们的阅读总是以兴趣为前提和先导,而我们的很多家长、老师在为孩子选择课外读物时把目光仅仅局限在文学名著上。“不同年龄的儿童,由于心理发展阶段的限制,他们能够读懂的童书是相对有限的”。“一本《爱的教育》,真的能适合1-6年级所有的学生读吗”?一味地抱着经典不放,最终消磨掉的也许是比阅读本身更宝贵的学生对阅读的热情和热爱,这样的选择岂不得不偿失?

三、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读物

提高学生选择读物的能力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别林斯基强调指出:“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如何引导学生去选择合适的读物?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到底在哪里?

(一)与教材同随共往

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应加强其与课内阅读的联系,可以尝试以课本材料的学习为点,引导学生从纵向或横向等角度去寻找同类材料进行拓展阅读,从而在课内外阅读之间搭建起联系,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具体的操作上可以采取由文及“题”,由文及“著”,由文及“人”,由文及“史”等方式。

如在学习《海伦·凯勒》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读一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生在学习了《装满昆虫的衣袋》后,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去研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在教学完《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后,教师可以趁机向学生推荐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学习了《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去读读吴承恩原著中的“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这一章节。这样以点促面,以面带点,课内外结合,校内外联动,确保课外阅读活动有序、有效开展。

(二)与经典同伴共行

“阅读不能仅仅追求眼球快感,更应该接通人类文明的脉络,尤其应该反复阅读经典的书籍”。文学名著历经了岁月的淬炼与积淀,是人类文化中的精华。“儿童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可以从他人的思想、情感、苦难、探险等经历中获得间接经验,从而提高认识,丰富情感,磨炼意志”。在经典的阅读中学生足不出户而得以思载干接,视通万里,陶冶情操,丰厚人生。因此,我们应该努力让经典的阅读成为学生心仪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像呼吸一样自由的事情。

当然,广大家长和教师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去引导孩子选择那些适合他们认知水平,符合他们兴趣爱好的经典读物。《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经久不衰,《三字经》、《千字文》、《论语》等方兴未艾,唐诗、宋词、元曲等历久弥新,这些读物无不是学生陶冶性情,提高素养,丰厚积淀,启迪智慧的“玉液琼浆”。在选择读物时,教师及家长无须多言,只要指引着学生揭开那尘封已久的“瓶塞”,学生定会一饮而尽直至一醉方休。

(三)与时代同生共长

当代儿童作家因其对儿童生活的密切关注和对儿童心理的准确把握而使得其与儿童之间的交流少了些代沟。因此,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当代儿童作家的作品应当成为学生阅读的主流。如《马小跳》校园系列小说、《我要做好孩子》、《女儿的故事》、《男生贾里》等作品因其浓郁的生活气息而备受学生欢迎。“孩子可以从中寻找‘自我镜像’,像书中的主人公一样,不断超越自我,逐渐变得优秀起来”。学生在阅读后会惊奇地发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自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他们从这些生活气息十足的作品中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这样的阅读使得学生的童年生活也被涂抹上了一层童话的色彩。

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当前主流报刊中出现的优秀的文学作品,以使学生更好地感悟社会,了解历史,走进自然,体验生活。如《读者》中的一些有着很高品位的时文佳作,我们就可以及时地推荐给学生去读。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去关注荧屏,聚焦电视,为阅读广开“门路”。如中央台在热播电视剧《周恩来在重庆》的时候,我们可以趁机引导学生去读一读《周恩来传》。这样引时代“活水”,让学生在与所阅读文本的对话中触时代脉搏,听窗外妙音,感社会巨变,抒奋发豪情,真正让跳跃着时代脉动的童书与学生“同生共长”。

童年的阅读是人生中一段无法忘怀的精神之旅,我们应因势利导,引领着学生在这条彩色的阶梯上欢快徜徉,不断引导孩子们去选择合适的读物,从而在其成长的旅途中为他们提供汩汩流淌、永不枯竭的清泉。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