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和谐语文课堂须依托信息技术
杂志文章正文
和谐语文课堂须依托信息技术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48        返回列表

苏如东县苴镇福亮小学(226413)钱艳霞

语文绝不只是一本本教科书,她是一门最具开放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广袤美丽的自然、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影子,语文是茫茫宇宙里的日月星辰,是浩瀚南海中的碧波银沙;语文是大自然中的蜂飞蝶舞,是秦砖汉瓦上岁月的印痕;语文是“锁”进日记、深藏心里的小秘密,是母亲手中递来的温热的牛奶;语文是时事报道中的点点问题……面对如此生动丰富的语文资源,我们语文教师应如何来处理,又如何来驾驭课堂呢?依托信息技术,能把丰富的语文资源整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形成和谐的语文课堂。

教学内容的疏与密须依托信息技术

古人在论及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时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意思是说留下的空白,可以用来跑马,用墨多的地方连风也吹不过去。语文教学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撑,能较好地展现“疏”与“密”的技巧,对非重点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得懂的部分,则或放手自学,或以声像资料代讲,是教学的粗线条,是写意;而对重点部分,特别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部分,则必须是“工笔画”,通过多媒体声像光电效果浓墨重彩,认真描画”。同时,也要讲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如《二泉映月》一文,阿炳的身世,少年时与师傅去听泉,这些内容学生可借助网络自学解决,再适当播放泉声,让学生说说感受,从而理解少年阿炳为什么听不懂泉声。这是“疏”,而且是“疏中有密”。而中年阿炳不仅听懂了泉声,而且创作出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这是教学重点,通过播放《二泉映月》的曲子,再配上阿炳不幸遭遇的生活片段的影像资料,学生能较好地理解泉声,从而理解《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这段话背下来就简单多了。以上是“密”的教学,而且“密中有疏”。

教学节奏的张与弛须依托信息技术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张”是快节奏,“弛”是慢节奏。有人把节奏当作是开启生命奥秘的钥匙。符合生命节律的课堂教学节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陶冶学生的身心。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简单的,学生自学可以学懂的,或课文内容比较有趣的,可通过多媒体资料快节奏进行。内容比较难的,文字比较枯燥的,道理比较抽象的,或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则耍傲慢动作,反复播放影像资料,让学生反复观察,要腾出较多时间让学生用心思考,老师的讲解也要适当放慢些,让学生来得及消化。如《爬山虎的脚》的教学,爬山虎的脚生长部位,生长过程,怎样爬这部分内容,学生无法从生活中去观察,因为这是缓慢的生长过程。这时教学节奏要慢,反复播放多媒体动画,让学生细细观察,慢慢体会爬山虎的生命力。有了这一基础,对课文其余内容,则加快教学节奏,学生也容易接受。

在教学中,应张弛有度,“张”,时间不可太长,应以学生大脑不会疲劳为度,有时可适当播放轻音乐;“弛”,也不可过度,应不致使学生注意力涣散,有时可适当用音乐或动画来提示。

教学方法的窍与拙须依托信息技术

“拙”,这里指的是遵循常规,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学时守拙,就是要遵循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教法;“巧”,指不循常规,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学中“用巧”要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原则。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或遵循常规,或突破常规,或两者结合运用,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围绕课文重点部分上网搜索、阅读、思考、评议,是突出教学重点的常规方法,这是“拙”;利用课件把重点的突破渗透到阅读或专门性的练习中,并注重课件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再生成性与重构建性,这是“巧”。抒情性浓的课文,听听、读读、议议是“拙”,以优美的画面与配乐,让学生听读、朗读,取代教师的讲是“巧”;意境优美的课文,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把对课文的理解用语言表达出来(言传).是“拙”,引导学生欣赏影像,发挥想象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意会),是“巧”;常识性课文的教学,通过课件展示从部分到整体,引导学生逐一概括出常识性知识要点,是“拙”;由网络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参照阅读,加深对常识性知识的理解,是“巧”。教学中应根据课文特点,确定是守拙还是用巧,并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以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情境的虚与实须依托信息技术

情境的实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事件场景,其本质特征便是真实。引入课堂,则是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使之产生新的问题,与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碰撞,达到其认识冲突的临界点,从而产生一种心理困境和心理需求,表现为一种渴求解决的情绪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进行探索学习。提及情境教学,许多教师都不由得联想到各种由多媒体支撑的绚丽画面及与之相伴的娓娓动听的语言,这即是所谓的虚。不可否认,电脑通过声音、图像、色彩的确可以刺激学生的感性器官,引起其注意,营造虚构的教学情境。电脑同样也可以设置真实的事件,如摄下一段学习或生活的录像,引入课堂,效果更好。和谐的语文课堂,是虚与实依托多媒体的有机融合,即将生活中的原生情境与电脑中的虚拟情境进行整合,生成一个崭新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兴趣盎然,更容易迸发智慧的火花。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