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体验 亲历 发展
杂志文章正文
体验 亲历 发展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45        返回列表

福建武平县桃溪中心学校( 364303) 李祥招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主动体验。尝试、改造,必须去做。”老师一定要把亲历的权力还给学生,让他们做足“体验功夫”,从而在亲历实践中得到主动发展。

一、做足“社会生活体验”,实现语言和积累的同构共生

记得一位教育家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符。”“小课堂,大社会”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想的教学场景。为此,我们应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进行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文素养。

古语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童。”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也可以学语文,学生有了对生活的深度思考,才可能将语言的积累、感受的积累和生活的积累有机融合在一起。

叶澜教授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来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而激活生活经验和语文文字的最佳途径就是让学生人情入境地体验,即学生个体在观察、思考、想象和表述的过程中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生活所建构的意义。在体验的同时也有学生的本位思考,体验是伴随着思维和谐相生的,要让思维的种子植根于体验的过程,这样的体验才会更具个性,更有深度,更具生命力。

《只有一个地球》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科学知识说明文。它通过地球“又美丽又渺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这三方面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教育我们要精心保护这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美丽地球。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缩短时空跨度,课前我让学生进行社会生活体验,让学生从调查周围的环境人手,从可以触摸的现实生活中直观了解周围的生存环境,感受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美丽可爱之魅力,同时又意识到环境被日益破坏所带来的生存危机,再让学生观看航天员在神舟五号、六号飞船上拍摄的地球美景,以及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与地球相关的资料,让学生为学习课文储备积蓄。在多方位实践体验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语言文字描述中去感受美,体验美,让孩子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对文字的独特体验,受到情感熏陶,感受地球的外在美;再引导学生通过自读及课前的环境现状调查,弄清“资源有限”和“不能移居”这一现实,接着让孩子观看家园被破坏及全球气候变暖的录像资料,孩子们看到美丽的家园变得伤痕累累而伤心愤怒,在情满易爆时,顺势让学生畅谈感想,发出呼吁。这样,将语文课堂、文本与大千世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体现了“小语文,大社会”的教育理念。

叶圣陶老先生也特别重视语文实践,他强调,“一定要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可见,社会生活实践是获得语文知识和能力,形成语文积累的有效形式,它实现了语言和积累的同构共生。

二、做足“文本情感体验”,实现语言和精神的整体共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活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教学活动过程是师生、生生与文本的情感多向交流的过程,在情感体验中捕捉到孩子们情感的积蓄点,在成长言语的同时积蓄精神生命的源流。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的课文,课文里具有生动的故事,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能打动人的情思,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进行情感体验,在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的同时,领悟做人的道理,升华情感,实现语言和精神的整体共提。 《梅花魂》中有一段讲述外祖父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触发了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而潸然泪下的文字。如何引导学生好好地体验文本所蕴含的人物的深厚的思乡爱国之情呢?我首先引导学生从满合深情的品读中体会,读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悉”的浓浓思乡情。其次引导学生在想象中体验,让学生想象外祖父读到这些诗句时会想到什么?接着让学生从填补诗句中体会,要求学生把每首诗填补完整,从整首诗中感受经典诗句的情深深、意浓浓的语境。然后再让学生从练说中体验,让学生说一说,你从中体会到老爷爷怎样的思乡愁情呢?最后让学生欣赏配乐朗读《乡愁》,由此,把学生的情感推向极致。通过一系列的实践体验,学生不仅感受到外祖父的爱国之情,还从中获得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的体会。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特别适宜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感情,这些诗词往往连接着久远的文化底蕴和浓浓的情意,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祖国母语的精妙和饱含的浓情,从而涌动起内心的爱国情思,实现了语言精神的整体共提。

三、做足“想象空白体验”,实现语言和写作的和谐相生

海明威说:“好的文学作品像冰山只露一角,百分之九十藏在水下。”的确,小语教材中,无论是语言优美的写景散文,还是情节感人的童话故事,都留下诸多艺术空白。收到了“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艺术效果。如何让孩子融入文本的角色中,把文中省略的“弦外之音”、“画外之意”的个性化感悟流淌于笔尖呢?通过几年的“个性阅读,再刨文本”的研究,我们发现,我们必须在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捕捉到孩子们情感的积蓄点,及时练笔,不断丰文,同时,我们要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爆点,发挥空白想象体验,实现语文和写作的和谐相生。

小学生语文第十一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我特别喜欢的一篇文章,它是美国家喻户晓的大作家巴迪的文童,讲的是作者在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父母对此的评价却截然不同,父亲的评价是“糟糕透了”,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从中感悟到一个人的成长不仅需要有母亲慈祥的鼓励式的爱,也离不开父亲严厉的批评式的爱。文章的结尾有一句“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这里没有说为什么这都是爱,在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体验以及从古今中外一个个活生生的事例中体会到,一个人的成长不仅需要慈祥的母爱,还要有严厉的父爱,否则,我们将失去爱的平衡时,我抓住这一引爆点,让学生自创文本,用笔直抒胸臆。让学生大胆想象,在文本空白处.通过丰文练笔,随文练笔,实现语言和写作的和谐相生。每一次的再创文本,都带给我无尽的感动,带给我久久不忘的惊喜。

四、做足“课后作业体验”,实现语言和运用的同生共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儿童的认识主要是来自于实践。实践中的体验是直接的认识,儿童容易接受,也容易记忆,真知真觉是在不断的实践运用中体会、内化,进而形成的一种能够灵活运用的个性化智慧。否则学到的任何知识都不会产生真正的力量。由此可见,开展课后实践作业无论是对学生的学语文,用语文,还是丰富学生的情感都有极大好处。实践作业与传统作业机械重复的抄抄写写一个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对学生的体验的重视,要把学生学习视为一个学习者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享受体验的一个幸福过程。

我校规范作业布置,设计合理科学的课后作业,就充分凸现了这一点,让学生在作业实践体验中,实现语言和运用的同生共赢。让一年级的小朋友每周进行一次“课外采集生字宝宝”的趣味识字作业,让孩子们走进生活,从生活中采集生字宝宝,做成“生字宝宝采集本”,定期在班里交流,并按积分评出“采集识字小能手”。这一作业设计,充分体现了趣味性、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享受采集识字的乐趣,又能加大识字量。

二年级的“绘图日记”作业。让学生把自己一周中实践体验最深刻的一件事,用绘图配文字的形式记下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自由表达。用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既享受体验成功的喜悦,又为写话积累功力。

三至六年级同学的“每天一记”作业。每天记一个成语,每天记一句经典名句,每周记一首古诗,每周记一篇日记,每周记一篇读书笔记。以上作业,都充分体现了作业的实践与体验,与传统抄抄写写的作业截然不同,既丰富了积累,又为写作水平的提高铺平道路。

实践作业是集观察、调查、参观、游览、实验、口语交际、讨论交流、评点于一体的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也实现了语文和运用的同生共赢。

(责编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