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开放的语文课堂孕育创新的绿芽
杂志文章正文
开放的语文课堂孕育创新的绿芽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3        返回列表

江苏启东市和合小学(226200)宋丹丹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点燃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让学生能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想问题。

一、调整阅读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标”提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调整阅读教育结构是必要的,教学中应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适当进行师生合作交流。这样,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就大了,学生参与度广,自主性强,学习内容多。

例如教学《黄鹤楼送别》片断:

师:不忍别,终须别。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李白说的话)。自由读李白的话,细细品味,从他的话中读出了哪些情感?再默读这一段话,用心触摸每个字、词。在你有所体会的词下面点上着重号。(生默读并动笔) 解读“敬仰”。 师:从哪些词看出李白很敬仰孟浩然?李白号称“诗仙”,他如此敬仰孟浩然,敬仰他什么呢?(引出《春晓》,学生吟诵。)像这样清新优美的诗还有很多,诗圣杜甫称赞孟浩然的作品——(出示引读)清诗句句尽堪传。(引出《赠孟浩然》选句、注释。)自由读一读,想~想,李白敬仰孟夫子什么样的人品?

解读“不舍”。

师:我们从李白的话中读出了深深的敬仰,还能读出什么?读一读李白的最后一句话。(读出离情)今天,您就要顺江……这杯中盛的仅仅是满满的酒吗?一切的一切,尽在这酒中。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再读李白的话。(齐读)

师: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孟浩然的话)孟浩然应用王勃的诗,言下之意是什么?你就是孟浩然,你来宽慰一下你的兄弟。除了读出宽慰,还读出什么?“永世不绝”既是说长江之水滔滔不绝,更是说——他们的友谊天长地久!能读出这份深情厚谊吗?(生读)

师配乐朗诵第四自然段。大家小声读读这段文字,边读边想,哪些地方让你体会到了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品读“伫立”、“凝视”这两个词:

1.“伫立”是什么意思?“伫立”前面还有个词,从中体会到什么?李白伫立在江边做什么?

2.李白一直“凝视”到什么时候?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岸边的李白,相信此时你的心情会像江水一样波澜起伏。你会回想起哪些美好的画面,又有哪些心里话耍对你的好友倾诉呢?(指名回答)

二、创设情境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

现代教育理论倡导启发式、引导式、提问式、讨论式、探索式、实践式、开放式等教学方法,教与学互动,充分灵活运用知识,采用多媒体技术等多种现代科技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勤于思考,努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比如《黄鹤楼送别》教学时,我这样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送别》。

师:从刚才大家陶醉的神情中,我看出大家都非常喜欢这首歌。歌中有一句词:牵着你的手,分别在黄鹤楼。知道是谁牵谁的手在黄鹤楼分别的吗?(李白牵着孟浩然的手)(板书:李白——孟浩然)

自古伤情多别离。今天就让我们到唐代的黄鹤楼去感受李白和孟浩然两位大诗人离别的场面吧。(板书课题)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再读一读。

事实证明,在教学时,改动后的导入很快就将学生带入了充满离愁别绪的课文情境中,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自主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面向全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平等地给每个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把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获得创新性发展。

以下是学习《水》一文的片段:

(出示: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师: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孩子们洗澡时怎样的心情?(高兴,激动,痛快)

师:是啊,有澡洗的日子多么幸福啊。让我们自由地读读这段文字,去感受一下他们此刻的心情。(学生自由练读。)

师:如果你就是这个村子里的一个孩子,面对这场期盼已久的大雨,你会怎么做?(大声地喊,雨来了,雨来了。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和同伴们互相把水泼在对方身上。)

师:透过这场令村民欣喜若狂的雨,你仿佛还看到了谁,在干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这样的解读,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可谓一举多得。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学生渴望更多的自由,渴望有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唯有这样,我们的创新教育才不致成为一句空话,我们的教育才会迎来灿烂的明天。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