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让课外阅读“动”起来?
杂志文章正文
让课外阅读“动”起来?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8        返回列表

福建妥溪县实验小学 苏伟毅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没有风。”课外阅读使语文变得丰盈,我们在开展“儿童课内外阅读实践并行发展研究”中,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多条途径来引导小学生课外阅读。

一、课内带动

让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让课内外阅读并行发展,对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尤为重要。

课前了解读。在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附注作者姓名,可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去读读有关作者生平等书籍、资料。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预习中,有的学生到图书室查阅了《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传记——王维传》,明白了他作这首诗时才十七岁。他初次离开家乡在外谋生,思亲之情自然尤为浓烈。也可了解背景读史料,文章是为时而作,有针对而写,在预习中,可引导学生去读有关背景资料。如《再见了,亲人》预习中,让学生去阅读《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跨过鸭绿江》等,了解抗美援朝情况。

课中同步读。人教版《同步阅读》,是与语文教材配套的读本,教本与读本的结合大大增加了学生的阅读厚度,可用多种方法:主旨延伸法,即把教本和读本中主旨相近的文章联系在一起进行理解的方法,在学习《窃读记》时,同步结合《背书》一文,体会读书的不同滋味。体裁反复法,即把教本中学过的一种体裁,在读本中用相同体裁的文章反复巩固以达到熟习的程度,学习第九册《鲸》等这一组说明文,可同步结合《蝉》、《水的语言》等。还可以采用性格比较法、人物溯源法、形象丰富法、感情对照法等来结合阅读。

课后拓展读。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文章主人公、体裁、单元训练点、学生的学习动态等来引导课外阅读。语文教材中不乏名家名篇或名著的节选、缩写,课后可把原文、原著推荐给学生。如学完《少年闰土》后去读《故乡》,教《革船借箭》便把学生带向三国。又如,《生命生命》一文,可和学生一起涉猎书籍报刊,寻找几篇和本文的体裁和题材相似的美文——《人生如月》、《感谢生命》、《生命的奇迹》、《一个寻找死亡的年轻人》等,让学生品读。

二、主题推动

小学生由于年纪小,缺乏正确的判断和价值取向,很多时候还没有能力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书籍,更需要学校的积极引导。为此,我们采用“适合年级特点,多方挖掘结合,丰富主题阅读”的方法,以主题阅读为阵地推动学生课外阅读,提高阅读质量。

一个主题就是一个窗口,是孩子们眼中一个趣味盎然的大世界。我们可紧扣教材组题,如人教版教材中,每组课文是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来编排的,组前的“导语”,或后面的“语文园地”、“回顾·拓展”都对本组主题作了明确的说明提示,也有综合性学习单元组。我们可依此有选择地来确定阅读主题,如五年级上册第五组学习中,我们推出了“汉字趣话”主题阅读,师生一起收集了不少这一方面的书籍,比如《字海拾取》、《汉字字源》、《字源趣谈》等。还可以结合时事教育或学校活动,开展专题阅读活动,比如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同情心教育、成功教育等。也可以根据学生喜爱机智、神秘、温情、时尚等心理特点,拟定不同的主题,如一年级的“爱住我家”、“聪明的孩子”,五年级的“神奇的西部”、“行走在信息时代”等,力图让这些主题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与学生的精神世界相融通。

充分利用每周的阅览课,让它发挥最大的效益,做到主题阅读前有引导,中有铺垫,后有交流,形成一个活动组合。在主题阅读中,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故事会活动,让学生们将喜爱的书说得头头是道;也可根据故事改编小剧本,制作小报;组织开展头脑风暴,你问我答等,让主题阅读推动课外阅读。

三、读写互动

勤于动笔,提高阅读质量。很多教师和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那就是孩子们书也读了不少,但总是不容易收到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往往和学生读书不动笔有很大关系,阅读时,脑子只起了一个漏斗作用,读得多也漏得多,仅仅浏览过一遍,没有留下什么东西。因此要鼓励学生多读书也要多动笔,有话则长说无话则短说,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一段文章摘抄、一句名言、一句感悟,只要有所收获就可以。

创意阅读,促进读写互动。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动笔的自觉性,提高动笔的能力,可开展有创意的自我阅读,这也是课外阅读的一道独特风景。学校创办《小山茶》、《心海导航》两份校刊,各班也开设班刊等,这是由学生自己选稿、编辑、出版的一份“非正规刊物”,但由于班刊的编者、作者、读者都是朝夕相处的同学,学生对于自己的这些刊物十分喜爱。学生在读书之余,积极练笔,踊跃投稿;他们在互阅交流中,充满了思维的碰撞,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效果是令人欣喜的。让学生编辑自己的作文集,把自己一学期以来的所有作品(包括周记、日记、练笔、考试作文等)进行整理、修改,或打印,或手写,整理成集,开学后就留在班级的图书角,作为大家课余阅读的书籍。让学生整理读书笔记,统一小本子,每做完一本后,可送到图书角让同学们互相传阅,这不仅是读书过程、成果的展示,也是读书方法的交流。除此外,还有手抄报等其他阅读形式。

四、图书流动

在开展课外阅读的研究实践中,遇到的一个瓶颈问题,就是阅读载体书本的来源。如何发挥图书资源的效益呢?

学校藏书外流。实行图书室人员集中管理与学生阅读自主管理相结合,针对传统图书只限一室一本一人一次的低效阅读和巨大资源浪费,我们在每班设立图书角,使静态的图书室动了起来,使原来只独居一室的图书分布到全校各班。每班选出几名图书管理员,针对近阶段的阅读主题,收集同学们阅读书目意见,每月到图书室挑选符合本班需要的图书存放在班级内部流动,管理员负责书本的借出、发放、收集、归还。图书首先在小组内流动阅读,每过一星期,组织班内各小组间交换图书,流动阅读,一个月后再到学校图书室交换借阅。这样,缓解了借阅高峰的压力,节省了学生跑图书室的时间,提高了图书的利用效益,还使读书成了随时随地状态。

学生图书漂流。学生都有自己的一些书籍,对于他们来说几乎是读过后尘封架上的旧书了,而对于其他同学而言却是值得一读的新书。为了充分盘活这些藏书资源,我们在校园、班级里积极倡导,大力开展漂书活动。让学生将自己拥有的阅读过的书籍,无偿提供给其他同学阅读,在阅读完后又将书传给下一位同学。在校园内建立三级漂流点,校园漂流点、年级漂流点和班级漂流点,设立漂流书架;发动学生选择漂流图书,统一填写、张贴漂流书签,送到漂流点。传阅图书时,要求学生遵守漂流规则,爱惜图书,填写有关信息;每隔一阶段,根据同一本书的阅读者,或相同阅读兴趣的同学等,组织书友会,交流各自的读书感言,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小学生课外阅读启动应当及时,行动贵在坚持,我们正着力于多方联动,拓展时空,把其引向纵深,以期收获些许成果。

(责编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