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拔动生命的“情”弦
杂志文章正文
拔动生命的“情”弦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0        返回列表

福建龙岩师范附属小学江剑鸿

张光鉴教授说过:“情趣是认识的前提,教学过程离不开良好情感的参与,否则不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语文课堂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对课堂的激情。这样学生的情感才能释放,生命的“情”弦才能拨动,语文课堂才能充满活力。

一、情境补白,敲响情感的和弦

肖川博士在教育随笔中写到:只有那些富有想象力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唤起意外与惊讶感觉的教学,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文本情境的空白处为学生创设想象的空间,在大胆合理想象中体验文本情感,与作者、文本产生情感共鸣。

案例:《赵州桥》(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

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赵州桥十分美观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找一找相关句子和词语,自己体会体会,等会儿互相交流。

生:我从“……有的……有的……还有的……”看出栏板上龙的数量多。还可以看出龙的姿态美:有相互缠绕,嘴吐美丽水花的;有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的;还有二龙戏珠二

生:不止这三种,我从“所有的”这个词看出还有很多其他姿态的龙,书上没全写出来。形态万千的龙不是很美观吗?

师:书上只写三种龙的姿态,其他姿态的龙没写,你们能不能展开想象,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补充说一说。

生:栏板上雕刻着龙,有的爬行,有的跳跃,还有的互相戏水,真是热闹非凡啊!

师:这么多美丽的龙,可用哪些词形容呢?

生:千姿百态、多彩多姿、栩栩如生……

师:赵州桥这么关,如果你来到这里,看到这一切,你会怎么想?又会说些什么?(生说略)

本案例在学生对赵州桥的美有了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跳出课文,展开大胆想象,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来描述龙的其他姿态,充实了课文内容,丰富了“美”的形象。然后又从具体形象到抽象概念,让学生调动词语积累,用词形容龙的美,使学生充分享受“创造美”的乐趣。最后,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想象说话,促使学生入境动情,产生对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感。

二、层层涂抹,诱发情感的高潮

由于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活动中,感受混沌而肤浅,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层层涂抹,与文本碰撞,与作者交流,促使肤浅的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

案例:《她是我的朋友》(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第九、十自然段,说说对阮恒输血时多次哭泣(啜泣一呜咽一低泣一抽泣),你是怎样想的?

生:阮恒以为输血后会死去,心理很紧张、害怕,就不停伤心地哭,说明他很胆小。

师:你能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来说说理由吗?

生:在献血前,阮恒举起手放下后,又举起来,说明他心里十分矛盾,想献血又怕献血,犹豫不决,这举动看出阮恒是胆小鬼。

师:同学们,你们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阮恒虽然多次哭,但他还是坚持献了血。从课文的插图可看出阮恒的坚强,他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竭力制止抽泣,生怕医生停止抽血,他不是胆小鬼。

师:阮恒自愿献血是好的,老是哭就不好了。

生:阮恒在献血时虽然多次哭,但是他尽量克制自己,从“一动也不动”“用手捂着脸”“摇摇头”“咬小拳头”这些动作可看出来。

生:阮恒哭是因为他舍不得离开孤儿院的伙伴,他以为献血后人会死的,我们要理解他哭的原因,不是不愿意献血而哭的。

师:是啊,阮恒哭了,是他误认为自己就要死了。输血时内心紧张、害怕、绝望和留恋,体验到生离死别的痛苦滋味,可贵的是他竭力忍住哭泣,坚持献血救他的朋友。 本案例抓住学生提出“阮恒是不是胆小鬼”的问题,添画细节,层层涂抹,讨论阮恒输血时多次哭是否在情理之中,让学生交流、理解和感悟。这样,学生就会深刻体会阮恒“为了朋友,宁愿自己去死”的高尚精神境界。

三、多向感受,掀起情感的波澜

事物的特征是由众多相关信息来共同反映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这些信息,多途径地走进主旨,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使课堂充满浓浓的个性气息。

案例:《记金华的双龙洞》(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孔隙”这一段。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说说你的感受。

(生读文后汇报:我觉得新奇又紧张;我觉得惊险很刺激;我感受到担心而可怕)

师:文中哪些词句写出你们刚才这种感受。

生:我觉得“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这句写出这种感受。

生:我觉得“眼前昏暗了,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这句话写出船过孔隙使作者喘不过气的感受。

师:“挤压”这两个字,我们能不能去掉其中一个呢?

生:不能去掉,“挤”是左右两个方向用力,“压”是从上向下用力。

生:我觉得“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进一步写出作者在山石逼近后的危险情形。

师:你说得真好,“撞破”和“擦伤”能调换位置吗?

生:不能,因为人是仰卧在船上的,首先是额头重重地撞上山石,游人马上就会低头,紧跟着是鼻尖也遭殃了,但跟额头比,伤势要轻一些。

师:你能设身处地去揣摩作者的感受,非常好。请大家自由地读这一部分课文。

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多方体验,这既是深化认识,理解课文的需要,也是学生的心理需要。在多方感受中,学生体验着穿过孔隙时短暂的情绪、情感:有兴奋、有紧张,也有担心等。这样,阅读抽象的文字符号,就能折射出丰富的感情光芒。

四、揣摩品味,挖掘情感的因素

语文课中的积极情感体验主要来自于文本的语言,因为语言承载了所有的人文信息。因此,在教学中找准着力点的词句,引导学生去品读,方可悟其感。

案例:《地震中的父与子》(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

师:这是一张珍贵的照片,这是一张感人的照片,这更是一张流淌着浓浓深情的照片。请快速找出文中直接描写这张照片的句子。(出示课文最后一句,生齐读)

师:看了这张照片,围绕这句话,你们能不能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

生提出问题整理:①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子了不起?②为什么说这时的父子是了不起的?③路过的人们对阿曼达父亲的举动是怎样想的?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划出写阿曼达父亲了不起的句子。

生:“在他清理挖掘时,……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而阿曼达的父亲埋头接着挖。可见阿曼达的父亲不放弃,信守诺言,真了不起。

生:当“消防队长挡住他……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这些话语,可看出阿曼达的父亲不听劝告,不顾危险,一心想救出儿子,这真了不起。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最能体现父亲了不起。他不休息坚持挖,他相信儿子还活着。

师:正是这种“永不放弃的信念,对儿子深深的爱,信守诺言,相信儿子的精神”支撑着他不停地挖。在这36小时里他是怎样表现的?(出示填空题,让学生练说)。

在这36里,他硕不_____;顾不上_____;顾不上____,甚至连_____都顾不上_____。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____,他心里反复念叨着的一句话是

师: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父亲,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父亲啊!让我们带着对阿曼达父亲深深的敬佩之情读一读第5~12自然段。

本案例抓住“了不起”这个着力点,引导学生情境对话,去品词析句,去体验人的内心,从而感受到阿曼达父亲永不放弃的信念,信守诺言的品质和对儿子深深的爱。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