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让学生乘着评价的翅膀飞翔
杂志文章正文
让学生乘着评价的翅膀飞翔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1        返回列表

江苏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213000)何敏

我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由此可见,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无论是传授文化知识、培养能力技巧,还是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情操,都离不开教师即时的、口语化的评价。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教师的评价语言存在问题:有的表扬言过其实,有的一味迁就学生,还有的居高临下,不关注学生的感受。 那么,到底怎样的课堂评价语言才是最优的?我想,它应该是能鼓励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灵感,启迪学生的智慧,成为学生步步向上的阶梯。

一、倾注一个“情”字——春风化雨融人文

只有真情才能换取真情,只有真爱才能换取真爱。教师的评价语应该是发自内心深处,真诚而亲切的自然流露,就像一缕温柔的春风抚摸着孩子,就像点点春雨滋润着孩子一样。这样才能博得学生信任,赢得学生的心。

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识字5》时,文中有“沙滩”一词,教师在教学时问学生,你去过沙滩吗,谁来说说你的感受?学生纷纷举手,其中有一个小姑娘回答说“沙滩上滚烫滚烫的”。这时,教师评价说:“你一定是夏天的中午去沙滩的吧?”小姑娘连连点头。在后面的教学中,这个小姑娘发言比谁都积极,而据其语文老师说,这个小女孩平时都不怎么发言。那么,到底是什么魔力使她变得勇敢、自信而且积极了呢?是上课教师的真情。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你一定是夏天的中午去沙滩的吧”,其实这是教师在用心和学生交流。教师用心的评价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使她觉得教师不是在敷衍她,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把握一个“度”字——轻重缓急细掂量

课堂上一味鼓励或批评都不好,应恰如其分地褒贬,避免言过其实,这就要求教师能把握好评价的“度”。

一位教师执教《蚂蚁和蝈蝈》,在最后总结全文时问:“小朋友,学到这儿,你想对蚂蚁或蝈蝈说些什么吗?”学生一个个都非常踊跃,有的说要向蚂蚁学习,学习它勤劳的品质,有的说蝈蝈今后应该向蚂蚁学习……一个学生为了与众不同,举手说:“我想告诉蝈蝈,如果你实在饿了就去向蚂蚁要一点吃的。”谁知那位教师立刻把脸一板,批评道:“你怎么想到的,自己不劳动,还有脸去向别人要,你在生活中也是这样的吗?”那名发言的男同学难过极了,差一点哭起来。试想,这位男生今后还会在语文课上发言吗?他对语文的学习还会那么有热情吗?如果这位教师换一种表达方式进行评价,则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如“你的回答与众不同,可你认为像蝈蝈这样不劳而获值得同情吗”,这样的评价既可以使学生知道该回答是错误的,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也阿护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还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三、体现一个“导”字——因势利导巧点拨

即时性口语评价不能追求表面热闹,教师要充分利用其导向功能,引导学生在层层深入的思维活动中获得新知,在渐渐推进的情感中与教材产生共鸣。

在《会走路的树》一课中,因为是借班上课,加上这些学生上课的气氛本来就不怎么活跃,所以每次提问,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教师在执教第三自然的时候,设计了这样一个句式训练:从这以后,这棵树天天来陪小鸟,他们来到_______,看到_______;来到_______,看到_______;来到_______ ,看到

。这样发散性的思维,长句的表达,举手的人就更少了,课堂氛围非常拘谨。可这位教师不急不躁,温和地对学生说:“没事,会说一句也行,会说两句就更好了,如果能说三句,说明你是非常聪明的孩子。”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就轻松了起来,其中一个学生说:“他们来到花园里,看到蝴蝶在采蜜。”当时,很多小朋友都笑了,那个发言的学生也显得很紧张,但教师却和颜悦色地说:“老师帮你纠正一下,蝴蝶最擅长的是跳舞,你能重新再说一遍吗?”那个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自信而响亮地重说了一遍。那位教师并没有就这样结束了这个环节的教学,而是接着说:“刚才这位小朋友所说的采蜜有没有给大家一些灵感啊?”这时,就有学生举手回答:“他们来到花园里,看到蜜蜂在采蜜。”教师立刻评价:“原来同学之间是可以互相启发的。”接下来的课堂气氛就越来越活跃了。这位教师在执教以上这个片段的过程中,非常注重过程性评价,而且评价都能因势利导,真正起到了点拨学生思想,启迪学生智慧的作用,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课堂氛围也越来越活跃。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