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杂志文章正文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1        返回列表

江苏南通市通州区二爻小学( 226000) 徐艳梅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五个解放:“解放孩子的头脑,使孩子敢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孩子能干:解放孩子的嘴巴,使孩子多说;解放孩子的空间,使孩子能到大自然中去学;解放孩子的时间,使孩子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的“三动”,即“动情、动口、动脑”为教师教学的活动,这种阅读教学方法可以带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阅读,提高其阅读能力。

一、创设阅读情境,让学生动情

所谓动情,就是一种能促使学生学习、思索、探究、审美的情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课堂情境,在最大限度上找到与文本意境的契合点。这种氛围的营造能很好地带动学生品味、创读文本。教学《庐山云雾》时,课件依次出现山头、山腰和山谷里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庐山云雾,如白色绒帽,如玉带,如茫茫的大海,如巨大的天幕,等等。学生看了不禁惊叹:“啊!太美了!”“太神奇了!”“难怪游人会流连忘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这类写景文童时,教师的语言反而破坏了文本的美感。无论是“为文造境”,还是“为情造境”,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

二、鼓励学生表达,让学生动口

动口是指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积极回答问题,进而主动提问。它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充分选择时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动口、敢动口、善动口。

如我在教学《陶罐和铁罐》、《去年的树》之后,要求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学生将所学课文中的生动情节、人物性格、对话语言,通过自编自演,以戏剧的形式演绎出来。课本剧表演,不但可以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与文本更加亲密接触,使语文学习变得生动,充满活力,富有灵气,而且还使学生更加热爱语文学习,提高认识水平,发展思维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三、引导学生体验,让学生动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发展,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动脑。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主要通过几个事例的描写,使学生感受到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情感,从而在心中树立起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形象以及“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伟大人格,并涌起无限的爱戴之情。教师就要围绕主旨确定切入点,以突出阅读教学的中心。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同学们,现在我们就认真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些语句反映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把这样的语句找出来深入体会,然后在小组中交流你的读书收获。”这样的阅读指导能启发学生围绕主题、抓住重点深入阅读,使整个阅读过程整体性更为凸显。

四、拓宽阅读空间,让学生要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语文课人文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不仅有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任务,还兼具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以及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等多重任务。因此,语文教学应在努力保持语文学科个性的同时,注重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教学《桂林山水》时,我创设了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情境——制作幻灯片。学生通过对画面的选择,经历了一次复杂的思维活动,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课文,并通过介绍幻灯片这一形式将理解外化,这样使得信息技术教育、美术、语文三门学科成为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整体,构成了跨学科、跨类别的开放而充满活力的立体空间。在这样的空间内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发展,他们的创造性得以充分体现。只有在开放的生活空间里,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开展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提高语文能力,形成语文素养。因为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既是学的过程也是使用的过程,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也只有在生活环境中学习语文,才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才能真正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以“动情、动口、动脑”为主线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动”,在动中学习知识,在动中不断创新,从而达到在动态的学习中获取静态的知识,形成阅读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目的,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责编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