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浅谈如何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语
杂志文章正文
浅谈如何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语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61        返回列表

广西蒙山县教育局教研室( 546700) 潘艳兰

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呼唤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语文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交流与对话的平台,教师的评价应该能够让学生的思绪飞扬,兴趣盎然,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班级充满生长气息,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仔细倾听,给评价添一些“情”昧

刘墉说:“说话是一种能力,倾听是一种道德。”注意倾听,是一个教师应该达到的道德境界。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教师要学会“倾听”。这里的“倾听”并不仅仅指听清学生的每一次发言,它的内涵意味着教师心里要真有学生,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关注学生,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真正把自己看做是和学生平等的一员,和学生“平等对话”,全神贯注地聆听,并及时做出回应,热情、全面地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表现加以评价,以教师自己的情感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例如对调皮生的课堂评价,应从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励学生创新做起,对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奇思妙想,甚至不着边际的想法,都能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后进学生的内心更渴求别人对他的认同,更需要老师对他的关爱。对这样的学生,我常常真诚地说:“你经过自己的努力,能正确地读出这一段话,真不错!如果你再多练几遍,相信你会读得更流利。”“你读得很认真,很辛苦,你能坚持把文童读完,很了不起!大家给点掌声鼓励一下。”“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另外,在课堂上,经常有一部分学生不敢举手发言,他们中大部分是那些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对自己缺乏自信的孩子,这时,就需要教师充满真情的评价语来引导他们。如看到一些孩子听得很专注,但没有举手,我会说:“你们专注听讲的表情,使我快乐,给我鼓励。”然后把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比如朗读课文,给生字找朋友等,在评价时,尽量先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老师发现你朗读课文时声音特别清脆……”“这个有后鼻音的字你读得多准呀,我们应该向你学习……”“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份贡献……”,诸如此类,恰如其分又实实在在的评价会让课堂中的那些“弱势群体”树立起良好的自信,为其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人都想得到别人的赏识,人人都需要他人的鼓励,这种亲切、明朗、热情洋溢的充满“情“味的评价,不仅营造了一个宽松而又自信的学习氛围,而且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了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使他们获得了前进的动力。

二、让评价多一点“趣”味

在课堂中运用生动、充满童趣的评价方式,会使学生跃跃欲试,大受激励,会使课堂内生机勃勃,如沐春风。一个个教学的高潮正是如此形成的。

1.运用情景语增趣

不采用直接的评价语句,而是结合课文语境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作出反馈,这一方法可多用于朗读评价中。平常的语文课堂中,我们听得最多的便是“读得快一点就好了”、“这里该读得响亮一点”、“老师建议你读得轻一点”等倾向于朗读技巧方面的评价语,但学生却总是启而不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只是在机械地练读,没有和文本产生情感共鸣。这时,如果能用情景语加以引导,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一位教师在指导朗读《荷叶圆圆》一文时,一个学生大大方方地走上讲台读:“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凉伞。’小鱼儿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学生大幅度地挥动着手臂)老师是这样评价的:“嗬——主动上台,好潇洒呀!不过,你这‘哗——哗一一’的两朵水花太大,可不像小鱼儿,倒像一条大鲨鱼!你能把大鲨鱼变成小鱼儿吗?”学生再读,手掌轻柔地翻动,老师说:“哎——!这就是小鱼儿了!”这样的评价语生动形象,使学生始终处于课文传达的氛围中。

2.运用幽默语言增趣

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师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幽默作为一种课堂教学语言,不仅仅博人一笑,产生愉悦感,而且还能于笑声中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产生意味深长的美感效应。教师用富有幽默感的语言进行评价,往往能化平淡为神奇,产生无穷魅力,让课堂生动活泼,让学生觉得是一种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富有激励性的、风趣幽默的语言也是评价的首选。

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文中写到杂草被农夫用除草剂喷洒过后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有一个学生朗读这句话时声音非常洪亮。老师笑了笑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除草剂是假冒伪劣商品,来,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于老师朝那位学生做了个喷洒农药的动作,同学们和听课老师都笑了,该同学也会心地耷拉着脑袋有气无力地又读了一遍,这次读出了效果。

这样的评价是教者根据特定的环境随机引发的,委婉、风趣、幽默、形象而又极富启发性,在这种语言的激励下,学生兴趣盎然,参与热情高涨,学习效果显著。

3.运用修辞语增趣

在评价学生时,通过形象的比喻、拟人等把评价内容直观化,变为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使学生易于、乐于接受。

如指导学生读《闪动的红星》一文中的一个比喻句:“那甜甜的声音仿佛是沁人心脾的春风。”一位教师在学生读完后评价:“你读得也是甜甜的,真好。”这一评价看似随手拈来,用学生乐于接受的修辞手法来评价,却巧妙地暗示学生读得柔和,读出了欢快的情绪,让学生在评价中感受到语言的美、语文的美。

三、为评价加一点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多角度”是指每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理解和价值的差异性;“有创意阅读”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悟和再创造。可是在我们的课堂中,许多教师在学生朗读后,往往以“读得好”、“真不错”一概而论。这样泛泛的评价,学生听起来茫然不知所以然,而一些虚假的评判反馈给学生的是错误的信息,这种狭隘的“尊重”换来的是无尽的“伤害”,难以提高他们对语言的直觉敏感度。

如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句子“咦,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时,是这样处理的:

师:(出示句子:咦,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这时你的心情怎样?你会怎么读这句话?

生1皱着眉头,满脸不高兴地读起来。

师:哦,你看到美丽的小路不见了,很难过!

生2一脸惊奇,速度较快地读。

师:是呀,才几天不见,美丽的小路怎么会不见了呢?真的很令人惊奇。

生3顾右盼,好像在找什么,“不见了”读得特别慢。

师:你还想再欣赏一下美丽的小路,可是看不到了,你很失望。

师:同一句话,小朋友能读出这么多的意思,真不简单哪!

这一片断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因人而异,这些贴切的评价语客观地指出了学生的长处。这样,朗读不再是机械僵化的录放,而是学生个人情感自然真实地宣泄。课堂评价,只有落实到学生的主体上,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效益,促进学生知识的生成与生长。

四、评价要注意把握好一个“度”

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把握好一个“度”,在评价时注重内容翔实,有根有据,不简单地说声“好”就了事,也不简单地以“对”或“错”采判断,而应恰如其分地给以褒奖,防止评价语言苍白乏力,或者言过其实。那么,怎样使评价语恰到好处呢?

1.把握评价语的尺度。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标准的评价语,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掌握各种可比性材料,如学生过去的有关情况(纵向可比)和学生在班级或更广范围内所处位置情况(横向可比),并艺术性地加以运用,进行有效地激励。

一是挖掘教材中的可比因素。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鲜明、优美的人物形象,课堂上,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这些可比因素,巧妙地加以利用,让学生生动形象地体会到自己的成功之处,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如:

——“你的表现比船夫还厉害!”(《威尼斯的小艇》)。

——“你读得也是甜甜的,我们好像真的尝到了香甜可口的秋白梨,真好!”(《家乡的秋白梨》)。

——“你考虑得真周全,很有诸葛亮的风范。”(《草船借箭》)。

二是与同学对比。每个学生都生活在一个发展着的群体中,他们总是时时刻刻在和同学对比着,或有形,或无形。在利用这一可比因素时,应注意语言的巧妙性,以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如:

——“你的想法最有独创性!”

——“这样的分析确实高人一筹!”

——“到目前为止你的朗读是最棒的!”

三是与教师对比。 在小学生心目中,老师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把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和教师进行对比,能让学生更强烈地品尝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如:

——“你读得比老师还好!”

——“你真会思考,这个问题老师也没想到。”

四是与自身对比。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哪怕是班级里的“后进生”,发现他们在学习过程、方法、情感等方面的点滴进步,及时赞赏,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以更大的信心向更高的目标进发。如:

——“我真听不出来这是你的朗读,进步真大!”

——“只要你一直这样努力下去,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的!”

2.把握评价语的“温度”。 即根据课堂的不同阶段,注意评价用语的“升温”。一堂课的起始和高潮,往往需要教师以其富有情感的语言纵情渲染,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不断地为课堂“升温”,从而使学生有永远向高一层次攀登,持久地参与学习的动力。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学《春风吹》一文时,以读贯穿始终,整堂课针对朗读的评价语也不断“升温”。教师在课始时给学习困难的学生一个朗读的机会,并送上一句“你第一遍就能读得比较正确,很不错”,有效地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等到课堂教学逐渐进入高潮,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时,教师的激励语也臻于“高温”,一句“你读得真棒,让我们仿佛沐浴在春风的柔和亲切之中!”使学生的成就感、满足感也趋于“高温”。

总之,本人认为,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针对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性资源——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兴趣、情绪、意见、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乃至错误的回答等,巧妙、恰当地运用课堂评价语或激励赏识,或因势利导,引领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山,攀登情感的高山,攀登思维的高山,攀登人格的高山,会使课堂教学更加契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评价实践与课程目标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对生命的关注,焕发新鲜的生命的气息,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最终目的。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