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巧用多媒体优化阅读教学
杂志文章正文
巧用多媒体优化阅读教学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7        返回列表

浙江嘉兴市秀洲区磻溪小学( 314015)邬桂红

现代信息技术集音、形、色、文于一体,运用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但是,如果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不当,会给教学起到“画蛇添足”的反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正确使用多媒体,使之为阅读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忌“画蛇添足”,偏离阅读教学的本质

多媒体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其作用毋庸置疑,然而世上没有一种新生事物能够完美无缺,用多媒体辅助阅读教学也不例外。现在,许多教师在实际应用时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多媒体辅助阅读教学只是“画蛇添足”。

1.喧宾夺主,偏离文本。现在,课堂上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眼花缭乱”和“热闹”而过分滥用、乱用多媒体,过分地夸大了多媒体的作用,不但没有给课堂教学带来优化,反而适得其反,喧宾夺主。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小鹰学飞》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一段小鹰跟老鹰学飞的动画。课件把小鹰学飞的整个过程都展示了出来,画面设计很生动,很让人喜欢。为了用上这课件,教师对教案重新做了调整。结果,一堂课的思路被课件牵着鼻子走,由于脱离了文本,人物的对话没有好好体会与模仿,对小鹰的三次心理变化没有细细揣摩,这样的课堂势必是失败的。其实,很多课件设计得越来越漂亮,这在视觉上的确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但教师在使用的时候,往往会迷失方向,忘记了多媒体在课堂上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而已,一旦把它提高到主导地位,就只能像我当初那样被它牵着鼻子走了。

2.夸大作用,偏离重点。有的教师一味地依赖多媒体,一节课学生就看老师在讲台上摆弄多媒体课件,忙着操作键盘和鼠标,既不深入讲解,也没重点的板书,这样也是不可取的。

例如,有位教师在执教《槐乡五月》时,一会儿让学生欣赏槐花开时的照片,一会儿让学生看看槐花饭是怎么做的录像,一会儿让学生欣赏介绍槐花的美文,一会儿来点音乐让学生一边听教师读文,一边想象槐花的香味,从而造成“只见机器不见人,只见画面不见文”的情况,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学生眼睛始终盯着屏幕,偏离了教学的重点。《槐乡五月》一文,最根本的问题是抓住文本理解、欣赏槐花的美和香,来欣赏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与传神。多媒体展示槐花开花的情景很有必要,合理运用多媒体的前提是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这样才能抓住教学最核心的东西,抓住教学重点。

3.流于形式,偏离对话。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它应该为促进教学而运用,不该用时坚决不用,当用时则用,绝不能流于形式。如果流于形式,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偏离与课文的对话。

例如,《台湾的蝴蝶谷》第二自然段描写了蝴蝶怎么一路跋涉来到蝴蝶谷的情景。这段文字的精彩之处在于作者用词的准确。文中的“飞过、穿过、越过、赶到”这一系列的动作是与后面的“花丛、小溪、树林、山谷”这些对象是相搭配的。有一位教师在执教《台湾的蝴蝶谷》的第二自然段时,用多媒体展示了蝴蝶飞过“花丛、小溪、树林、山谷”的情景。整个课件是很漂亮,但在利用时,却只引导学生看图,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体会到文中作者用词的精当。其实,“蝴蝶飞过不同地方的面画”根本就没有使用的必要,这种流于形式的镜头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来达到目的,用了多媒体反而使学生的学习偏离了与课文的对话。

二、要“画龙点睛”,拓展阅读教学的空间

小学生虽天性烂漫、想象丰富,但是缺少生活沉淀和知识积累对文本的深层感悟有一定障碍。同时,他们的注意力不能持久,易随周围事物的变化而将注意点转移。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应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及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文本性质,画龙点睛;应随着学生阅读的深入,适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展阅读教学的空间。

1.拓展资源,超越文本。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很强的灵活性和集成性,它为语文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扩大了学生学习的外延。课文,不仅是阅读的例子,也是习作的例子。

例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由于鲁迅先生的生活年代与学生的生活年代距离较远,我在课前就让学生上网搜集好有关鲁迅先生的故事和图片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习课文时引导学生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鲁迅“博爱”的胸怀,在学生心中树立起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形象,同时又很好地掌握了描写人物的方法。然后以《我的××》为题,让学生进行创作。

2.获取信息,开阔视野。运用多媒体能为阅读教学提供翔实的背景资料,将阅读文本还原到当时具体的情景中,帮助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

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我首先用电脑播放片段:西沙群岛的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海面上波光粼粼,好像漂亮的钻石闪闪发光。在清澈的海水中,高耸的山崖和幽静的峡谷相互辉映,各式各样的鱼儿在自由自在地嬉戏,海参缓缓地蠕动,大龙虾悠闲地散步。多媒体的声画同步、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瞬间便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情感产生共鸣,既能帮助学生深切理解课文描述的内容,又能丰富小学生关于海洋的知识。

3.启迪思维,豁然开朗。小学生思维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没有外界媒体的刺激、启迪,他们在思考问题时经常出现思维障碍,有时还会出现思维不完整现象。这时使用电教媒体的刺激、引导,就会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例如,在教《詹天佑》时,就“应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开凿隧道、火车是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的”,我通过课件来进行演示,学生直观地感觉当时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创新的过程,能激发其创新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思维得到很好的锻炼。

4.有机融合,引导创新。使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由于学习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可以促使不同领域的信息融合、互补和泛化,从而触发创新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教学《火烧云》一课,我根据学生一般都没有真正见过火烧云这一实际,课上注重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精心创设教学情景。先通过动画演示课文中描写的几种不同形、色的火烧云,用逼真的动画效果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美丽和作者观察的仔细、描绘的细腻。后来又出示大量的火烧云图片,让学生欣赏、观察,模仿课文说话。这堂课,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学习效果是传统的阅读课所望尘莫及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方面的能力,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呈现出一种探究、发现、自主的态势。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