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让学生的思维在问中得到拓展
杂志文章正文
让学生的思维在问中得到拓展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6        返回列表

江苏赣榆县青口中心小学(222100) 林杰

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大纲从“逻辑教学”到“发展智力”,再到“发展思维”,实现了认识上的两次飞跃。新课程标准将“发展思维”确立为课程理念,正式将其列入课程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建议,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科学定位标志着语文课程“发展思维”正走向一个认识自觉的新阶段。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常常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在课堂中,教师应该狠抓以下几个问点进行突破。

一、抓住重点问,激发学生的思维

每篇课文都有其重点。为保证课堂教学中重点突出、训练有效,须抓住重点设问引思,激发思维,引发探索。如《半截蜡烛》一文中,“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一句含义深刻,是教学重点。为引导理解,可抓住“娇声”设问:“娇声”是什么意思?她为什么要娇声对少校军官说呢?以引导学生把“娇声”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这样学生则能顺利地透过词的表面看到其深刻的内容,认识到杰奎琳的机智、勇敢,是个了不起的孩子。

二、抓住疑难问,启迪学生的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随时都会遇到难点。于疑难点发问,可引导学生改变思维方向,进入探索学习的情境,以浅化难点、平缓坡度,使之进入自我求通的新境界。如教学古诗《所见》中“忽然闭口立”,教师可顺势问:为什么牧童突然间要“闭口立”呢?’以引发探究心理,学生会迫不及待地阅读古诗。经过阅读中的分析、推理,便能弄清他是“意欲捕鸣蝉”,这样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文章的中心,也受到深度的思维训练。

三、抓住联接问,诱发学生的思维

教学过程实际是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进行新探索、获取新知识的过程。而“迁移”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因此,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联接点设问,以创设迁移条件,把学生引入“最近发展区”,使其在“提问——探究——发现——解决”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如在教学《师恩难忘》中,在分析田老师的人物特点时,辅导书上有魏巍的作品《我的老师》,我抓住联接点导入:田老师与蔡芸芝老师相比,在选材上有什么不同?这样设问能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概括中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迁移中发展思维。四、抓住矛盾问,训练学生的思维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存阅读教学中,抓住矛盾处设问,可创设愤悱情境,从而训练思维,以统一认识,求得对知识正确而深入的理解。如《半截蜡烛》中有这样一句话,“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句中“从容”一词是什么意思?显然是不紧张、像从来也没有发生过什么似的,那么与前面第三节的“脸色苍白”又形成了矛盾,教师可设问:既然是“脸色苍白”,又为何那么“从容”呢?这样学生便能明白:“脸色苍白”是孩子害怕秘密会暴露,所以紧张,而“从容”是因为杰克看到烛台又被中尉夺回去了,再紧张也得假装不紧张。这样引导,其效果不言而喻。

五、抓住想象问,发散学生的思维

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活动,是由此及彼的思维飞跃,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方法。教材中有许多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学生理解困难。为此,可以浅化为用想象点设问,以创设想象的背景,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创造形象,加强感受,从而深刻具体地理解语言,体会感情,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讲完《望月》一课,可这样引导:你觉得月亮像什么?“我”展开了幻想的翅膀,能想到些什么呢?这样既升华了课文中心,深化了对中心的理解,又能通过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而培养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

六、抓住“空白”问,创造学生的思维

由于作者构思炼意、运笔行文的需要,许多文章中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教学时,于“空白”处设问,引导补充“空白”,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能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天游峰的扫路人》末尾一段,写老人三十年后照样请“我”喝茶,老人已经有七十岁了,三十年后还能健在吗?此“空白”处还包含着浓厚的艺术感染力和丰富的想象内容,那么老人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再引导学生继续往下读,学生便能明白那是老人充满了自信,有着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总之,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为实现目标而筑起的阶梯。我们在运用它时,一定要注意拓展学生的思维。总目标“发展思维”的任务怎样确定?阶段目标怎样凸显发展的梯度?教学中怎样实施和评价?这些问题仍需作进一步的探讨。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