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讲究朗读评价的策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杂志文章正文
讲究朗读评价的策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93        返回列表

福建福州市教育学院附属第三小学(350008) 林亦峰

书声朗朗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的重要特征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教学是否有效,教师的评价语至关重要。从目前的朗读现状看,许多教师虽然能意识到评价的重要作用,但评价的语言单调、重复、低效,过分关注结果,忽视过程,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总是“你读得真好”一路赞歌式的既空洞又乏味的评价,学生得到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而缺少思维上的碰撞和认识上的飞跃。我认为,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要有充满人文关怀的激励,让学生爱上朗读;评价中要有恰当的点拨,让学生感悟、体会,只有这样,才能把朗读指导融入阅读教学中,达到朗读教学的最高境界。

一、结合课文情境进行评价,以评促读

教师应积极寻求评价内容与知识点的融合,拭去刻意评价的痕迹,使之少一些理性与机械,多一些感性与灵动;少一些程序与呆板,多一些想象和意境。在执教《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我巧妙地结合课文的情境对学生的朗读情况作出评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朗读片段]二十多年的心血转眼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年老体弱的老人了。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地流淌。

一个学生朗读不到位,语调平淡,我是这样评价的:“这是一个坚强的谈迁,他欲哭无泪啊!”而当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情感与主人公产生了共鸣,朗读得声情并茂时,我这样评价:“我看到了一个悲痛欲绝的谈迁!”“我看到了一个痛哭流涕的谈迁!”“我听出了你的悲愤!”

运用这样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学生跃跃欲试,大受激励,课堂内生机勃勃。如此评价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朗读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成为本课教学的一大亮点。

再来看看两位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中写花多的句子时不同的评价语。

(师甲)第一次评价:读得还可以。第二次评价:读得不错。第三次评价:读得太好了。

(师乙)第一次评价:你让老师看到十几朵怒放的鲜花了。第二次评价:老师看到了一座花的城市了!第三次评价:啊!我看到了花的海洋! 很显然,师甲的评价单调空洞,虽然一遍遍地朗读,但学生索然无味。师乙的评价感性而富有趣味,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投入,这样的朗读评价语,是教师深入解读文本,置身于文本多种情境中的结果。其实评价语言不应拘于一种形式,它应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教师应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在一次次的惊喜中,学生也会全身心投入学习中。我认为,技巧性、艺术性的评价语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教学达到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境界。

二、评价中渗透方法的指导,以评促思

评价,不只是好不好、对不对式的简单判定,“真棒”、“真有感情”等这些模糊评价只是起到单纯大肯定的作用,“真棒”,真棒在哪里,学生不知道;“真有感情”,朗读何处感情处理得好,没点出,学生弄不明白,只能是“雾里看花”。被表扬的学生的朗读水平得不到提高,仍然停留在原有水平,却自鸣得意;而朗读技巧没有掌握好的学生,在当众“献丑”后,没有得到教师的指导,不知朝哪个方向“继续努力”。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因此,在评价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必要的朗读指导,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基本方法,发挥评价的提升功能。

在指导学生朗读《威尼斯的小艇》中描写夜景的三句话时,我是这样评价学生朗读的:

师:夜色多美呀,作者的描绘更精彩,让我们通过朗读再现威尼斯月夜静寂的美吧!“沉寂”、“沉睡”这两个词要注意一下。试着读一读。

(一生读,声音响亮,但语调平淡)

师:朗读不是声音越大越好,想一想,那么安静的夜晚,古老的威尼斯沉睡着,你要用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声音告诉大家?

(该生再次读,有明显进步)

师:这次进步了,因为你把自己置身于课文的情境中,读得很投入,让大家感受到了夜的“静”,但还不够“静”,读这几句话的时候,想想耸立在两岸的石桥、在水面摇晃的月影,这样,夜幕下的威尼斯就会从纸上走进你的心里。谁愿意再来读读?

(又一生读,读得更好了)

师:读得真好,我看到了一幅宁静的夜景图,谁再来读?注意描写夜景的那些词。

(又一生读,读得很有感情)

师:你朗读时强调了“沉寂”、“摇晃”这两个词,“沉沉地入睡了”读得很成功,令人陶醉。你读得很有感情,把老师带到万里之外的威尼斯了,谢谢你!

在上面这个教例中,教师的评价中渗透着对朗读方法的指导。如提醒学生注意描写夜景的词语,要求学生边读边想,置身于课文的情境读书,等等。教师在评价中还帮助学生总结、反思,启迪他们的思维。如:“朗读不是声音越大越好,想一想,那么安静的夜晚,古老的威尼斯沉睡着,你要用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声音告诉大家?”“你朗读时强调了‘沉寂’、‘摇晃’这两个词,‘沉沉地入睡了’读得很成功,令人陶醉。你读得很有感情,把老师带到万里之外的威尼斯了。”这样的评价会使学生主动积累起朗读此类句子的经验,并巩固下来,对以后的朗读具有启发性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学生掌握了方法,提高了朗读能力。

三、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以评促提高

传统的朗读评价,多是以教师为主,教师的朗读体验代替了学生的独特感受,教师把自己的想法与理解强加给学生,让学生按自己的意志去朗读。

我认为,朗读教学中,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尤其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让学生在多元评价的氛围中不断提高朗读水平。

在教学《伯牙绝弦》一课时,我是这样指导学生评价朗读的:

(一生有感情地读全文)

师:大家来评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好,很有感情。

师:请具体说说好在什么地方?

生:他语音准确,声音响亮,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生:他落落大方,读得抑扬顿挫,听起来很舒服。

师:你听得很认真。古文讲究节奏美,读得抑扬顿‘挫,才能体现它的音韵美。谁再来评评?

生:我觉得他有两句话读得特别好——“钟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和“钟子期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我听得出来,他是带着喜悦之情读的,而且读得很有气势。

师:请问你为什么要这么读?

生:因为我体会到:人生难得一知音,伯牙能和知音在一起是快乐的,所以,我就带着愉悦的心情来赞叹伯牙的琴声。

师:你说得很好,读书时若能体会到人物的思想感情,一定能读出感情来,老师也想读读,可以吗?

师:评评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非常非常非常好。

师:谢谢你的鼓励,请具体说说怎么好?

生:我觉得老师读得声情并茂,很有激情。

师:你还听出了老师的语调有什么不同?请帮老师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当老师读前三句时,语调轻松愉快,我仿佛看到了伯牙和钟子期面对高山流水,切磋琴艺的情景:而读到最后一句,老师的语调低沉悲哀,也许老师是想让我们体会到伯牙的悲痛欲绝吧。

师:你说到老师心里去了,谢谢你。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里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自我评价能消除被评者自身的对立情绪和疑虑,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在反思中找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利于学生的进步。其次,在朗读教学中,围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展开相互评价很有必要。学生互评,使学生更能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它不但能够促使学生在别人朗读时更加注意倾听,在评价别人前主动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准确进行表达,在评价中互相激励或者互相帮助,还能促使学生主动加强对课文的体验与感悟,提高朗读能力。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善于“抛绣球”,将评价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在引导学生读一读、说一说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多种形式的评价,当学生的评价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作出实在的、充满智慧的评价,这样不但让学生学会运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而且学会欣赏别人。

评价有法,但无定法,只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在实践中反思,朗读评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