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穿越交融在感悟中享受快乐
杂志文章正文
穿越交融在感悟中享受快乐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1        返回列表

江苏金湖县涂沟中心小学( 211600) 鲜万松

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更是一种审美体验。为了激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感悟,促进学生真心地阅读,真切地体会,真情地表达。

一、情境感染.映日荷花别样红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一个温馨、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倾注更多的关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情感渴望,让学生处在无拘无束、精神亢奋的学习状态之中。如教学《草原》一文时,以欣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开篇,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教师打开辽阔的草原风光的画卷:湛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正悠闲地吃草、散步;小丘线条柔和、颜色碧绿;远处的小河像一条明如玻璃的带子迂回曲折……面对眼前美景,学生岂有不爱之理?在音乐、图像的渲染下,给学生带来的是强烈的情感体验,学生入其境,爱其美,在感到喜悦、快乐的同时,与课文产生共鸣。在这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悟了课文内容,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变苦为乐了。

二、以读为本,柳暗花明又一村

阅读教学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自由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读懂课文内容,从中得到感悟。《九寨沟》这篇课文以生动的笔触,饱蘸着对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绘了九寨沟神奇而美丽的自然景观。教学时,我安排了“快速读课文——细读课文——精读课文——美读课文”层层递进的方式,通过默读、自由读、分组读、配乐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在第三自然段的感悟中,留给学生充分读书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通过读、找、画、悟,寻找文中的优美语句,在读中揣摩感悟,再把揣摩感悟到的情感、心得转化为有声的朗读,从而体现自主学习的乐趣。中间穿插各种图片资料,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一说,动一动,然后在音乐声中自读自悟享受美。接着让学生站起来齐读这一段,整体感知。最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记忆。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体验、积累、内化语言文字,感在其中、悟在其中,对课文的理解深了,对九寨沟的赞美之情就油然而生。

三、平等交流,万紫千红总是春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认知水平不同,因此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也会不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 在《金子》一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用自己的心灵触摸文本,感受人物和作者的思想和情愫。“学完了彼得的故事,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请用一句话写下来。”在深刻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学生们的思维碰撞出许多耀眼的火花,如“不劳而获只能是幻想,辛勤劳动才会梦想成真”、“智慧+勤劳=真金”、“勤劳是无价之宝”等。课堂上,只要教师和学生全身心投入,与文本、和他人的思想进行交流,那么,他们就不只是在教与学,还在感受着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快乐;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动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四、走进生活,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语言是生活的记载,生活是感悟的基础,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底蕴,就能在心灵与生活的碰撞中,迸发出熠熠生辉的言语之光。

’ 如《在北大荒的秋天》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丰收在望的秋景图,课文中出现了一些表示色彩的词语,如“一碧如洗”、“银灰”、“血红”、“绛紫”、“黑红”等,这些词语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是陌生的。如果仅限于解析语言文字,学生可能感受不大,不妨让学生走进秋天的田野,用眼去欣赏,用耳去聆听,用心去拍摄,用手去描绘,感受色彩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当一碧如洗的天空、各色流云、火红的高梁等这些生动的画面显现在学生的眼前时,我想任何解释都是多余的了。

在实际教学中,用新课程理念来实施教学,还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那么学生就能在阅读中学到知识,得到美的享受,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就一定会喜欢上语文。

(责编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