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识字
杂志文章正文
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识字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3        返回列表

江苏宝应县桃园小学(225800) 韩久红

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新大纲已将低年级识字量增加到1800个,其中有1000个左右要求会写。这一举措必将有力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回生”也多。排除不及时巩固的原因,识字教学形式单一、方法陈旧,也是不可忽视的现实。

实际上,学生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看电视、逛大街、买东西,没有人教,他们就学会了不少字。关键是那些文字本身具有生动鲜活的特征,并且与学生的需求紧密吻合,因而能有力激发学生认知的主动性。我们平时的课堂识字教学如能遵循其原理,必将大大提高识记的效率。

一、从兴趣入手,诱导学生主动识字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和仅靠强迫维持的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学习是不会维持长久的。”低年级学生控制能力差,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如果不在识字教学的形式上动点脑筋,翻些花样,他们的学习热情便会下降,步入“言不由衷,杲读死记”的死胡同,在生字密度较大的情况下,教学效果尤其难以保证。

激发学生识字兴趣的方法很多。授课前可采用猜谜揭题、故事导入、音乐渲染、彩图诱发等形式;教学中可采取图文结合、读演结合、生字与生活实际结合等方法;巩固时可动手“贴一贴”,小组或个人“赛一赛”,形近字、音近字“辨一辨”等,有条件的还可以引进多媒体技术。有一位教师在教“破”字时更为巧妙。首先出示一个男孩捂着头哭泣的画面,然后引导学生想象交流哭的原因,学生的故事离奇古怪,课堂气氛极为活跃。争执不下之时,教师出示了“破”字要求学生根据这个字编个故事,学生很顺利地用会意法记住了“破”这个字。接下来学“披、波、坡、跛”等字时,他们也轻而易举地编出相关的识字故事,使其既牢固地记住了字,又训练了想象的丰富性和语言表达的流畅性。

二、渗透选择意识,引导学生自主识字

教材中每课安排的生字,对于学生来说,不一定是完全陌生的。在学习“泉”字时,一个学生大胆地告诉教师,他早就认识这个字了,因为他爸爸的名字里有这个字,而且他去过济南的趵突泉,喝过农夫山泉的纯净水。现代社会的成员必须具有自主意识,“学会选择”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注重选择”更应成为时代的精神。在识字教学时,为什么不能鼓励学生有选择地进行学习?他们应该可以选择内容、选择学法、选择学习的伙伴乃至其他的与学习相关的课堂因素。学生只有能自主学习,主动地吸取知识,才能实现个体最大限度的发展。我们应该对这位学生留心生活细节的品质大加赞赏,更应该在识字教学中摒弃“一刀切”,让学生挑不认识的字来学,选自己认为复杂的字形来分析,用喜欢的方式来记忆,与情投意合的伙伴交流等等,让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例如,不少学生会将“游”字的右边写成“反文旁”,而且是一错再错。为了让他们记牢这个字,我组织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有的编了一个顺口溜:“一个小孩子(子),戴顶小帽子(卧人头),方形游泳池,游泳真快活!“有的讲故事:“暑假里,方先生去游泳,他的儿子也闹着要一起去。来到游泳池边,方先生的儿子不敢下水,因为他不会游泳。在爸爸的训练下,儿子终于学会了游泳,不过,他喝了一肚子的水。”……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分析,想出了不同的方法来记“游”字。因为学生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自主识字,从而使识字教学由枯燥变得有趣,由单一变得多样,识字已经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享受和生活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构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教材则处处为学生创设了展示自我的时空。在识字教学中,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选择、自主创造,随时交流识字方法。对于任何稚嫩可笑的方法,只要是学生的良方,我们都不能否定,都应该鼓励。平时要经常这样提问:“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你用了什么好办法?请你来教教大家!”“你觉得哪些字最难记、最容易写错,要提醒大家注意?”这样既能让大家分享识字的乐趣,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能力。

三、培养发现精神,使学生形成自主识字能力

人类因为不断发现而变得聪明,社会因为发现而积淀了现代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讲,敢于发现,也就是敢于创新;敏于发现,也就是善于创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每个汉字都是由一些零部件按一定的组合规律构成,相当数量的汉字在楷化、简化之后仍能体现象形、会意特别是形声的规律。识字教学要充分利用汉字的特点,据形释义,形义联想,加强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同时注意总结形声字的造字特点,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减轻记忆强度,使识字教学化难为易,形成良好的学习迁移,促进学习策略的发展。

我在教学“笔”字时,先出示课文图画,让学生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再出示实物,指导学生观察毛笔是什么样的。然后引出汉字:笔。这个字的读音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根本不成问题,这时我们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字形上:看看这个字,再看看这支笔,你有什么发现呢?学生通过比较观察就能体会到:这个字和这支笔之间有联系——毛笔的笔尖是毛做的,所以“笔”的下面就是一个毛字;笔杆是竹子做的,所以“笔”的上面就是一个竹字头。再告诉学生这是一个会意字,会意是一种常见的造字方法。以后,他们就能运用会意的方法,记住许多类似的字。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还要把发现的触角伸向社会这个大课堂。

在利用汉字的构字方法识字时,教师普遍采用这样的模式:1.出示相关的一类字,如形声字“请、清、情、精”等。2.在比较中总结出规律:许多汉字有一半表音,叫“声旁”,一半表义,叫形旁,从而使学生头脑中有“形声字”的概念。教学往往到此为止,因为他们感到已经完成了本课的任务,但过不了多长时间,这个概念就从许多学生的脑海里消失了。高明的教师往往让学生翻开生字表,或者提醒他们在生活中找一找还有哪些这样的字,提供机会组织他们说一说,议一议,记一记。这样的安排既使本课的知识得到了消化、吸收,又使学生在运用中将之转化为发现的能力。在以后的生活中,带着发现任务的学生会把他们的目光投向生活的各个角落,学到许多字,而且记得很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开放的教学空间应是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引导学生在课下、课外广泛识字,在活动中有自己尝试、实践、思考的自主权,从而乐于识字;让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是课堂,从而更加主动地去发现更多的识字渠道。

《语文课程标准》提醒我们: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让我们放开手脚,在实践中大胆地尝试,让学生体会自主学习的乐趣,为未来培养勇于开拓的主人。

(责编 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