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有效提问指向的三大空间
杂志文章正文
有效提问指向的三大空间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66        返回列表

江苏如东县苴镇福亮小学(226400) 韩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可见,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综观特级教师的课堂,学生情绪高涨,思维火花迸发,独特见解层出不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提问都有明确的指向性。

一、有效提问指向的阅读空间要大——激发自主阅读,培养语文素养

当前,语文教学中“满堂问”的情况比较普遍,且问题所涉及内容少而狭,学生可信手拈来。那种单一的对话式问答,看似热闹,却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给课堂教学带来干扰,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限制了学生的阅读空间,抑制了学生的生动发展。而特级教师的课堂则不然,且看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桂花雨》的片段:

师:请你静静地读,在那 些特别引起你注意的地方做个记号。

(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作者写桂花雨时的那种情思吗?

(生纷纷拿起课本阅读,而后发言:甜,柔,乐,美,香……、

师:作者写“摇桂花”,集中写了三个自然段。请你用心读一读,作者是怎么写出“香”,怎么写出“乐”,怎么写出“甜”的?(生默读课文) (生答略) 一节语文课,薛老师就是围绕上画两个问题展开教学的。第一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外延很广,留给学生的阅读空间很大。学生必须从课文中走个来回,才能“触摸”到作者写《桂花雨》时的情思。很多情况下,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表面热闹,提出一些肤浅的问题,或是与作者文思相悖甚远的问题。学生往往不必去阅读课文就能解决。课堂上,学生因缺少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抓不住课文的精要内容,汲取不到精华,导致回答的内容肤浅、贫乏,学生不能深切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会真正习得课文的语言文字。“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作者写桂花雨时的那种情思吗?”这一问题的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甘于在课文中“行走”。学生专心读文,使自己的感悟与作者的文思产生碰撞,他们在研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把握了文章主旨,提高了自身语文素养。

第二个问题的设计,教者实际是想引领学生潜心会文,从“香”、“乐”、“甜”中悟出“愁——乡愁”,这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问题的指向性很明确,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也很大。这就要求学生得像歌德所说的那样“用两只眼睛去读书,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学生不仅要感知文本的内容层面,而且需细细揣摩、品味文本语言,从寻常的字眼上磨砺语感;学生还得把心放到文本中,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与作者的文思发生碰撞,最终获得情感体验,从语言文字的背后感悟到作者的乡愁。

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节课里,薛老师紧扣作者的“情思”发问,不仅能激发学生自主阅读,而且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培养语感,丰富语言积累,增强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真正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二、有效提问指向的思维空间要大——关注拓展运用,激活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还需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可见,语文课堂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知识的掌握,还耍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拓展运用,培养创新思维。教学中,教师要特别讲究发问方式,注意问题的指向性,所提问题,得留给学生很大的思维空间。

且看特级教师盛新凤执教李清照词《如梦令》的一处发问:

师:光读懂还不够,还要把这一首词读活了。读得很美很美,古诗词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咱们自己再来读读这首词,看看,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

生小声读词。

画面l:“溪亭日暮”

师:咱们先来读读第一句和第二句,一起读。

生读一、二句。

师:“溪亭日暮”,让你想起怎样的画面来了?

生:我想起小溪边有座亭子,那位诗人就站在亭子里面看太阳的日落。

师:“太阳的日落。”这话该怎么说?说清楚了。

生:也就是看黄昏时的景色。

师:对,什么景色?

生:美丽的景色。

师:太阳落下来的景色,日落美景。他刚才的画面当中有人、有亭子,那个亭子是几个角的?噢,是个六角亭,肯定是小巧别致的。你想得这么美,肯定能读好它,你来读一读。

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师:你脑海中的画面当中还有什么?

生:我看到一个亭子,然后李清照把手放在背后,仰望着天,天空披上了一层红红的晚霞,一条小径通向远方。

师:哦,你还看到了一条小径。落日余晖,晚霞笼罩天空的情景,你们看到过吗?怎么美的?谁来描绘给大伙听听啊? 在学生初步读懂词意后,盛老师以“古诗词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咱们再来读读这首词,看看,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这一问题,引领学生读进词所描绘的意境中。这一问,激活了学生思维,使学生处于“物我相融”的情境中。学生反复读词,驰骋想象,脑海中浮现出多幅画面,他们描述出了“溪亭日暮”、“藕花深处”的美景,感受到了词人“争渡”时的惊喜,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得课内与课外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开拓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习得语言,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给学生提供了想象与创造的机会,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达到了思想境界的飞跃。

三、有效提问指向的发展空间要大——关注个性发展,鼓励多元解读 语文教学的最终任务是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还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个陛阅读中的理解、感悟、形象必然会有不同。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提问巧妙,能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能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那么学生就会获得独特的个性化体验,对文本有着自己的多元解读。且看特级教师董耀红教学《放弃射门》一课时,抛出的一个问题:

师:福勒到底该不该放弃射门呢?

(同学们思维活跃,畅所欲言)

生,:我觉得福勒不该放弃射门,这一放弃,不光是他自己失去了一次进球的机会,更使这个集体失去了争夺冠军的机会,这可不是他一个人的事。

生2:我也觉得福勒不该放弃射门,因为他一点错都没有,即使西曼受了伤,责任也不在他。要知道,这一球多关键,这可是为国争光的呀。 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福勒到底该不该放弃射门呢?”这一问题的提出,就为学生创设了个性化阅读的平台,激发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判别,使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学生在与文本深度对话后,进行着认识和情感的交流,学生在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个性得到张扬。 在小学语文课后习题中,经常要求学生谈谈对文中重点句的理解,或比较用词的准确性。在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紧扣这些重点句、重点词发问,在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后,鼓励他们发表经过独立思考的,带有个人认识和个人情感的见解、体验和看法,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他们的认识。

(责编 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