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浅谈阅读课的朗读指导
杂志文章正文
浅谈阅读课的朗读指导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60        返回列表

江苏泰州市大冯中心小学( 225300) 卫小华

朗读,是阅读课的一道“大餐”。在教学中,它既是目标,又是手段,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把感情朗读作为各年段的教学目标之一。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在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指导不到位,浮于表面,不能关注个体差异,不注重评价,都会影响教学效果。我想结合自己教学的感受,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的指南,是评价的依据,教学必须在明确的目标引导下进行。合理构建教学目标是保证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它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效果。

在教《大作家的小老师》一课时,我首先出示了这样的教学目标: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或不懂的词语查查字典,或者借助有关的工具书帮助理解;读后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后,开始朗读课文。初读后,我先疏通了一下字词。然后找几个学生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可是没有一位学生能概括地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到课文中找了一句话就读出来。

从制定的教学目标来看,我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边读边想的习惯,想让学生尽快地进入文本的情境,抓住主要内容。目标的后半部分要求学生读课文后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阅读理解、概括能力尚处于第二学段前期,要他们在短时间内,在缺少方法指导的情况下,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确实有困难。《小语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是“初步学会阅读”;“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其中两次提到“初步”。我反思这节课所定的教学目标,它的确被拔高了,不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实际,理应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二、灵活解读文本

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表演能力,利用好课件的演示功能,不能只凭教师对朗读技巧的指点来引导阅读。 同样是对《春笋》的教学,一位老教师在教学时,只是利用课文插图,出示小黑板: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个从地里冒出来。教师三番五次地强调要用劲去读,但是学生还是不能读出春笋那势如破竹的气势,只是声音确实高多了。另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巧妙地运用了多媒体和学生的肢体语言,令学生的朗读效果截然不同。他播放了多媒体课件:在春雷l声中,一只只竹笋破土而出。这时,有几个小朋友也动手做出春笋破土的样子,蹲下身子,猛窜上来。看到学生们那可爱表演读。一时间.教室里热闹起来。一个个“春笋”目下而上冒出来,教室里好不热闹。大家读得有声有色,他趁势点拨:“小朋友们,你想对春笋说什么?”学生们已经在表演中感受到春笋的勇气和力量了,有的说:“春笋,你的力气真大啊!”有的说:“春笋,我要像你一样勇敢,遇到困难不能低头。”有的说:“春笋,你真棒!,,.…-.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对春笋的喜爱和赞美。“入境始于亲”,有了情境作烘托,学生朗读得声情并茂,静默的文字在学生眼前活化成生动的形象,放飞了学生的灵性。

三、关注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总喜欢把“有感情地朗读”界定为“读出文本中作者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这是对的,但不能忽略学生个体正常的阅读现象。

由于学生认识问题的角度、方法,生活经验、知识储备不同,所以对文章情感和意境的感悟不同,有感情地理解与表达也是不同的;不同性格的人对感情的表达与处理也是不同的,即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意境认识一致,但读出这种感情时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如果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体验强加给学生,当成衡量学生读书是否有感情的唯一标准,这就限制了学生们思维的发展和个性的形成。如在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我在引导学生读好课文中爸爸的话时,学生中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就有不同的读法:一是强调“你”——“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二是强调“必须”——“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三是强调“这条鱼”——“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四是强调“放掉”——“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对每一种读法,学生都谈了自己的想法,我都一一给予了肯定。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理解,激发他们的情感,尊重个体差异,调动他们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阅读被赋予十分重要的任务,目的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我们应该在如何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上多反思、多探究,让语文真正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定基础。

(责编 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