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拓展阅读的误区及对策
杂志文章正文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拓展阅读的误区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65        返回列表

江苏启东市实验小学(226200)江春妹

新课程理念强调:在加大思维容量的同时,扩大有效信息量的传递,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要紧密结合;要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在这样的背景下,课堂拓展应运而生,而且渐渐地成了一种自觉追求。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教学中无效拓展、貌似拓展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剖析拓展教学中的问题因素,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一、小学语文课堂拓展阅读的误区

误区1:乱花渐欲迷人眼

凡是提到拓展,人们必然会将叶老那句“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引以为据,认为“不蔓不枝”的阅读教学必然是千瘪的、枯燥的、无味的。然而当这种思维走向一个极端时,教材在教师的设计中沦为了一个小小的跳板,只需在此驻足片刻,就直奔向了那个“广阔”天地。缺乏体会感悟,缺乏解读品析,缺乏质疑解惑,甚至来不及搞清课文所要传达的信息,没有时间去品读蕴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深意,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匆匆地奔着那个遥不可及的“目标”而去。比如《陶校长的演讲》第一课时教学,有位老师在课上一会儿介绍陶行知的生平,一会儿拓展到陶行知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一会儿又介绍起写作背景,甚至还滔滔不绝地说到“教人做人,教人做真人,教人做真善美的新人”。一堂课下来,孩子不能连贯地通读全文,没能熟练地掌握生字词,更谈不上对课文的品读感悟。这样浅尝辄止的教学必然会导致学生走马观花,蜻蜒点水。浮光掠影的浅层次拓展,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也是极其不利的。

误区2:纸上得来终觉浅‘

文本拓展,应该超越文本,联系生活。离开了文本,违背了生活的拓展必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观乎日常教学,有些教学环节的设计看上去很用心思,似乎也做了拓展,但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些拓展的内容不仅没有考虑文本的特点、课堂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等诸多因素,而且造成了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思维定式,削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运用。像苏教版五年级《练习3》“口语交际·学会拒绝”一课,一位教师在教会学生认清生活中的“小陷阱”后,试着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地拒绝别人。课堂拓展中她又创设了“同学让你去打鸟,同学让你去打架,你该怎么办?”等问题情境让学生练习表达。这位教师的拓展远离了生活,缺乏创新,学生也就缺少了思维的碰撞和心灵的飞扬。这样的拓展,既消耗了课堂宝贵的时间,又消磨了学生阅读表达的兴趣,是一种得不偿失的教学行为。

误区3:信马由缰无寻处

不少教师在对文本进行拓展时,因为心中没有学生,没有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个体差异,没有根据他们的年龄、性格、生活阅历、固有知识、阅读经验来进行针对性的拓展,所以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执教《狼和小羊》一课,当教学进入尾声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狼往小羊身上扑去后发生的故事。学生为小羊想出了很多脱身的办法,他们为自己能救小羊而兴奋不已。这时,座位中传来另类的回答:“这时狼爸爸也来到了小溪边,他们父子俩一起分享了这顿晚餐……”显然,这样的续编有悖于文章的主旨,这位教师可能一时找不到理由来引导学生,也可能为了顾及发言的孩子的自尊心,竟然这样评价:“你真棒,你的答案别具一格!”这时,课堂上的许多孩子都不能接受这样的故事结局,甚至对这个男生怒目而视,教室里一片哗然……当教学不再按预设展开时,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抉择,这就需要教师既具有预设的目标意识,又具有生成的机智意识。这样,才能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一、小学语文课堂拓展阅读的对策

1.以“本”为本,挖掘内容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 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的原野的窗子。”教师要引领学生潜心会文,让:学生自主诵读、感悟、发现、体验和创造,从而真

正拥抱语言,超越文本。如执教四年级古诗《池上》,在学生感受小娃形象时,我这样提示:原来池上正发生着一件有趣的事情,从这件事中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娃?然后让学生用心默读整首诗,圈出有关词句。学生交流:“小娃撑着小艇,让我感到小娃很可爱……”我相机让学生把“撑”的动作演一演,让孩子从细微处走进了小娃的内心。当教师找准了拓展的接入点,便带着这些怀揣好奇的学生走进经典的世界,调动所有的感官,去真真切切地体会,去实实在在地领悟,直到最后让文中的每一处景致都深深留在孩子们的心底。长此以往,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积累、情操品性的陶冶都将是十分有益的。

2.牵手生活,固本清源

在实际的教学中,因为年龄、阅历等因素,学生与一些文本的情境往往存在着一定的甚至很大的距离,从而导致文本内容不容易被理解,作者的情感难以进入他们的心灵,更不用说有心心相印的共鸣。这时,教师就要有意识地通过拓展背景资料,烘托气氛,给学生提供理解文本的“抓手”。

如执教《黄河的主人》第一课,在检测字词时,我作了如下拓展:多媒体出示了画家笔下的艄公形象及现实生活中的艄公图片,以此来帮助学生认识艄公。学生看着图片,仿佛来到了黄河岸滩,欣赏艄公驾驶着小小的羊皮筏子在滚滚黄河上与巨浪拼搏,与激流较量。我告诉学生,文中艄公撑的是羊皮筏子,接着我又出示了羊皮筏子的图片,让学生了解了羊皮筏子又轻又小。拓展与生活牵手,生活与语文拥抱,才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拓展阅读只有以“本”为本,牵手生活,合理调控,语文课堂阅读才会充满生机,飞溅起智慧的火花。

(责编 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