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谈小学语文多视角文本解读
杂志文章正文
谈小学语文多视角文本解读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2        返回列表

浙江新昌县实验小学302500王东明

飞机起航,帆船出海,都有一个起点,语文教学也有一个起点,那这个起点在哪里呢?沈大安先生说:“要上好课,文本细读是基础。”语文教学的起点在文本解读,因此,教师首先要静下心来,潜心涵咏,从语言文字人手,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把握教学内容,并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我们语文教师,可以从哪些视角去解读文本呢?不妨从以下视角开始。

一、从作者视角,体悟文本的内在意义

不同作者的文章展示着不同作家的风格和人格魅力,伟大作家的高明之处是善于蕴无尽之意于有限之文。从作者的视角,把握文本的内在意义,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很重要。通过坦然地与作者交流,走近作者,领会其神旨,对于把握文本内涵十分有利,它可以帮助教师确定情感基调,确定教学思路,确定品读重点。

【案例描述一】《生命生命》一文,作者杏林子用“飞蛾求生”、“瓜苗破壳”和“倾听心跳”这三个小故事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就文本而言,文章说的是几个小故事,但透过文本语言,我们却可以感受到蕴含其中的生命教育意义。至于生命到底是什么?杏林子曾说过:“一颗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五彩斑斓的蝴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她也曾说过:“除了爱,我一无所有。”爱,贯穿了她的一生。虽然自己的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但她格外珍惜。我们可以从作者“爱”的视角,去解读文本,领会生命的内涵。这种对学生的精神激励,也是文本蕴含的价值。

二、从编者视角,把握文本的教学目标

编者编写教材都有一定的意图,教师可从编者的视角去适度解读文本,预设教学目标的达成。编者的编写意图一般体现在单元导读、课后思考题、略读课文的自学提示等地方。

1.巧用导语,整体解读文本

单元导语既提纲挈领总起了本单元的教学点,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教师可以从编者提供的单元导语人手,整体解读文本,将导语作为一种教学内容来引读。

【案例描述二】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导语:生命是宝贵的,也是美好的。砖缝里顽强生长的小苗,绝境中奋力求生的飞蛾,花丛中感受春光的盲姑娘……这一幅幅动人的画面都展示着他们对生命的热爱。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去感受生命的美好,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语。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去搜集、了解更多热爱生命的故事。这则导语分为两块内容:(1)本单元的主题——热爱生命。(2)本单元的训练点,即体会文中含义较深刻的词句。教师应以此为方向,解读文本。

2.巧用课后习题,把握文本解读的重难点

课后习题凝聚着教材编写者的集体智慧和汗水,它提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教与学的思路,往往是对一篇课文教学目标的具体落实,是“编者意图的集中体现”(袁微子)。因此,解读文本时教师应对课后思考练习进行分析,明白其意图。一般地讲,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一是它们指的是什么,让我们干什么;二是为什么要进行这一思考与练习,即弄清其训练的目的;三是思考练习与目标体系的关系。

【案例描述三】《生命生命》课后有三个习题和一个小练笔提示:(1)课文对我很有启发,我要好好读一读并背下来。(2)作者从三个事例中引出了对生命的思考。让我们联系生活,交流交流对课文最后一段话的理解。(3)课文中的一些句子有很深的含义,让我们找出来,体会体会,再抄下来。(4)小练笔:我想把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写下来。以上的课后思考练习题,为教师展示了两大板块的教学重点:(1)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要求:好好读一读,背下来;抄写句子与写感受。(2)体会文中含义很深的句子。如“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这样的句子在文章中比较多,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如果在解读文本时作了具体的分析和研讨,就可以得心应手,不会失之偏颇了。

3.巧用略读课文的自学提示,领悟略读课文的教法

略读课文中的自学提示也体现了编者的意图,文童的思路、学习方法等。

【案例描述四】《万年牢》这篇略读课文前面有这样一段导语:父亲在道德难题面前,放弃了汽车,选择了诚信,做到了以诚待人。下面这篇课文,讲述了另一个父亲真诚地为人、做事的故事。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哪几件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做事认真、实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体会。这段提示语,既承接了前面课文的中心,又体现了本单元以诚待人的主题;既提出了略读课文的一般学习方法——先默读,再思考,最后交流讨论,又概括地提出了学习要点,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做事认真、实在。教师应通过自学提示对文本进行解读,合理取合并有所侧重。

三、从语文视角,把握文本的教学价值

语文课是以语言文字作为特定的学习对象,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作为核心能力,以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作为特定目标的学科。因而在文本解读中,必须致力于有重点地选择、组织语文知识——对字、词、句、段、篇的学习积累;整合相关的语文能力——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来实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

1.关注语言的训练点

教师首先静下心来,潜心涵咏。涵咏必须从语言文字人手。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作者一般不会在文本中重要的地方加着重号,所以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甚至每一个标点都不能轻易放过,仔细推敲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为什么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而不用另一种表达方式。

【案例描述五】教学《生命生命》时,课文快学完了,我说,不同的人对生命有不同的感悟,同学们对生命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如果给课文题目加上标点,你会怎么加?为什么?学生围绕课题,结合自己的感悟,进行语言训练。生命的意义要学生自己来体验。通过给课题加不同的标点符号这一语言训练点,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成长,让学生感悟生命。

2.挖掘语文能力的生长点

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体现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文本中有许多空白处、概括处都是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生长点。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要善于挖掘这些语文能力的生长点。

【案例描述六】《蝙蝠和雷达》一文中的第四、第五两段文章,重点介绍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第一次试验,作者介绍得比较具体完整,第二次和第三次只是把试验的不同处和重点的介绍出来了,写得比较简单、概括。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善于挖掘这样的训练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仿照第一次试验的过程,具体介绍第二次、第三次的试验过程。学生在介绍试验的过程中提升了学生表达能力、想象能力等。

3.捕捉师生情感的生发点

语文不是无情物,其丰富的情感因素洋溢在字里行间。读着读着,我们时而热泪盈眶,时而悲从中来,时而激情澎湃,时而心静如水……师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就是心灵碰撞、共鸣的过程。在文本中,这样的情感生发点是很多的。

【案例描述七】在《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中,“我们”和爸爸有个相约,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这里就有个情感的生发点:这一天终于来了,“我们”捧着鲜花如约来了。“我”内心的那份喜悦不言而喻。“我们”如约而来,看到的却是鲜血染红的征衣、浸满了凝固的血的手表、覆盖着国旗的遗体……看不到的是……此时此刻,“我”内心的悲痛油然而生。这份悲痛之情在师生之间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教师可捕捉类似的情感生发点,把情景还原,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

四、从学生视角,把握文本的教学“三点”

儿童是教育的原点,我们的教育教学都是围绕儿童展开的。我们常说,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古人云:“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因此教师解读文本时,应站在学生的视角进行文本解读。

1.立足学生的学习起点

教师解读文本时,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起点。哪些是学生已经学会了的,哪些是学生通过自学能学会的;学生已经达到了怎样的认知基础和学习能力,哪些是学生不懂的,需要教师重点引导和点拨的,都要掌握。

【案例描述八】《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一文,四次提到“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学生通过朗读,结合本单元前面三篇文章的学习就能理解了。像这样,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能读懂的,教师就不要做过细的解读了。

2.探究学生理解的疑难点

许多文本的人文性比较强,其中有不少语句含义深刻,对于教师来说不难理解,但是对于阅读基础薄弱、理解能力不是很好的学生来说,体会其中的内涵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应把学生理解的疑难点作为一个重点。

【案例描述九】在《自然之道》一文中,体会“向导”由心平气和发展到十分难过的悲叹之情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解读文本时,通过结合上下文,采用联系对比、换位思考、抓重点词等方法,体会“向导”的话语与思想感情。为此,教师要蹲下身来,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探究、把握学生理解上的疑难点,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

3.挖掘学生思维的对接点

“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教育理论,体现在学生思维与文本的对接点上。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善于挖掘把握这些对接点。

【案例描述十】《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一篇写入的文章,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内容与题目似乎是“不一致”的。怎样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文本对接起来,是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应重点关注的,即“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指的是什么,它对体会人物情感有何用意,将二者对接起来。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从眼前看,文本解读是为了上好课,而从长远看,文本解读可以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我们跳出文本,多视角解读文本,更好地把握文本的精髓,上出“语文课”的味道,成就精彩的语文人生。让我们静静地徜徉在文本中吧,那是一块迷人的处女地!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