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在词语的晴空里深呼吸——小学语文高年级词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杂志文章正文
在词语的晴空里深呼吸——小学语文高年级词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65        返回列表

江苏连云港市灌南第二实验小学( 222000)杨晓莉

镜头一:在初读课文之前,教师让学生把生字及生词读一读,把几个难写的生字讲解一下,又让学生对照手边的教辅资料,把一些生词的意思抄写到语文书上。 镜头二:教学生字词时,请学生说一说字的间架结构,找一找形近的字,然后进行组词,接着带领学生把生词读一读,写一写,然后开始读课文。

这样的词语教学在高年级语文课堂中屡见不鲜,很多的语文教师认为词语的学习就是让学生认认字,读读词,然后把课文读通顺就可以了。笔者则认为,这样的词语教学太过枯燥与呆板,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对于语文教学中工具性的加强,显然是不够的,长此以往,必然会削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降低学生的语文学习的热情。那么,词语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去教学?如何巧妙地把词语的教学与课文的学习有机地融合起来呢?

一、创设情境,巧妙点拨,让词语“生动”起来

学生初读课文的效果如何,词语教学是基础,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把生字经常读错,词语的意思不甚了解的学生可以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很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关注了词语的理解,但是理解的途径往往比较呆板与生硬。常规的做法是让学生去查身边的资料,把词语的意思抄写在语文书本上,以为如此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了词语,实际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特别是现在的很多教辅资料,用的是以词解词的方法,解释的词甚至比本来要理解的词语还要深奥难懂。学生读了以后不知所云,如此似是而非的理解,必然会让学生产生很多的误读与误解,损害了学生的语言学习。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词语教学就很有特色,他善于从学生的自身经验出发,为学生创设一个理解的情境,课堂教学中,学生们易懂爱学。请看于老师在《小稻秧脱险记》一课中的一个经典教学设计:

师:我们读了一节课的书,黑板上的词有些同学肯定都读懂了。如果还有不懂的,请听于老师读,听后再读两遍,我想大部分词语都可以读懂。

(老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学生不时发出赞叹声。师读完后,学生禁不住鼓起掌来。)

师:怎么样?

生:好!

师:请像老师一样读。

(学生像老师一样有感情地读。老师不时地进行表扬。)

师:读到这里,我想,“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同学们肯定懂了。谁知道“气势汹汹”是什么意思?

(老师喊了几位举手的同学到前面来。)

师:这几位同学都懂了,没有懂的同学请看我们表演:我当小稻秧,你们几个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么站?

(学生从四面把老师围住。笑声)

师:你们要干什么?

生:快把营养交出来!f声音低)

师:你们没有读懂。要凶,声音要大,把腰卡起来。

生:(卡腰,大声,凶恶地)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我们刚搬到大田不久,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

(学生不知所措)

师:(问全体同学)他们应千什么?

生:他们应上前抢营养。

师:对,要抢。营养在地里,快!

(“杂草们”一拥而上,抢起了营养。稻秧没精打采地垂下了头,下面的学生哈哈大笑。)

师: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生:厉害,凶)这就是“气势汹汹”?杂草野蛮不野蛮?(生:野蛮)讲理不讲理?(生:不讲理)这就叫“蛮不讲理”:杂草让小稻秧发言吗?(生:不让)这就叫“不由分说”、各位“杂草”请回去。(笑声)

(老师拿下小黑板,学生读上面的词语: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

这个词语教学的环节能够带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与借鉴。于老师在学生不理解的情况下,不是一味地灌输,更不是让学生去看课外资料上那些呆板的文字介绍,而是借助情境启发学生去感悟,学生们不仅感受到了词语的“形”,更是感受到了词语的“神”,词语的积累与运用就在这样的一个快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这样的词语教学,使词语变“活”了,学生们学“活”了,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就“活”了。

二、整体感知,诵读品味,让词语“‘形象”起来

很多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第二课时学习的时候,课前一般会复习一下上一节课学习的词语,一般的做法也就是让学生读一读这些词语,或是让学生听写词语,有的教师还会让学生讲一讲词语的意思,然后就开始了第二课时的学习。其实在这个复习词语的环节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被我们忽略了,那就是著名特级教师斯霞老师提出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观点,我们完全可以在复习词语的环节中,把词语与课文内容的学习进行有机的融合与联系,不再把词语教学孤立于课文学习之外。在很多特级教师的课堂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他们那独到的创新。

下面是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教学《二泉映月》的词语复习的环节,也许会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师:我把刚才你们读过的四处当中描写二泉映月风景的那些优美的词语都摘了下来。我们来看。(屏幕出示八组词语)

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自己轻轻地读一下,自由地读。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对,就这样读。看好了,这八个字,两个词,连在一起再读一遍,知道吗?

师:好,来,谁再来读这一组词语?谁来读?来,你来读,好吗?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两个词连在一起,你看到的是茫茫的月夜,你看到的是如银的月光,能不能把这两个词连在一起,读出一种感觉来?来,咱们再试验一下。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好,就是这样,就是这种感觉,来,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太好了,就是这种感觉。来,第二组谁来读?

生: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师:好,那个声音,那个感觉,就像是“一泓清泉,……”,来,一起读: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生: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师:哎,你看,你看,在泉水当中啊,你看到了什么?看到了吗?

生:我看到了在静静的月夜,月亮沉浸在水中。

师:月亮沉浸在水中?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到月亮就浸在水中?

生:静影沉璧。

师:太好了。要把这八个字和两幅图画,读到你心里去。在你面前出现的是那缓缓流淌的一泓清泉,就在那个泉水的底下,那个皎洁的月亮的影子像美玉一样倒映其中。

师:很好。同学们,读了这八个词语,你有没有发现,这不是八个词语,这八个词语仿佛变成了什么?

生:一幅美丽的图画。

师:什么叫如诗如画?这就是。咱们能不能把这种如诗如画的感觉连在一起读一遍?茫茫月夜,如银月光……(生读)

师:什么感觉?

生:实在是太美了。

师:说得很好。每个人都有感觉,但每个人都可以用不同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感觉。孩子们,这如诗如画的风景,对那个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却意味着什么?他看得到吗?

在王崧舟老师的课堂中,文中的词语已经变成了学生心中的一幅画,是弹奏在他们心灵之弦上的一酋歌,更是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激发学生去探究文本的一条光明的路,在这样的词语教学中,词语与文本息息相关,与课文的内容环环相通,每一个词语都已经“活”在学生的学习之中。而这种词块的形式,也使词语的教学显得不再孤立、不再生硬,带给学生的是一种整体的完美感。特别是王老师注重引导学生用“读”去理解词语,边读边想,引导学生去听、去看、去感受、去想象,词语在学生的眼前展示的是一幅完整的生活场景,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词语变得可以触摸、可以感受。更为匠心独具的一点是王老师把词语的教学与课文的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把对词语的情感体验自然地延伸到课文的学习之中,为下面的课文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情感基础,以此拉开课文精读细品的帷幕。如此巧妙的词语教学,学生怎会不爱呢?

三、情真意切,引领朗读,让词语“精彩”起来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的语文教师还是从前的讲读习惯,拿到一篇文章以后,带着学生从第一段一直学到最后一段,事无巨细,逢句必讲,逢段必读,重点的问题没有重点悟,重点的段落没有重点品,如此教学,学生的阅读能力从伺而来呢?我想,如果能够在课文的教学中,认真地钻研文本,抓住一些重点的词语,并且以此作为有力的抓手,定会使语文教学免于冗长与枯燥,还给学生一份思考与探究的快乐,还给学生一份感受与感悟的开心。

笔者执教《月光启蒙》一课,在带领学生品读“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如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一句时,抓住了“芳香的音韵”一词,带领学生进行了有滋有味的品读,教学效果非常好。

师:同学们,当你读这句话的时候,有没有让你感到疑惑与不理解的呢?

生:为什么说音韵是芳香的呢?

师:对呀,这里的“芳香的音韵”指的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讨论。

(“音韵”是一种声音,可以用“响亮”“悦耳”等词语来形容。

“芳香”是一种气味,是一种气息。让学生进行换词练习。)

师:为什么母亲的歌声让孙友田感受到了芳香的气息呢?

(引导学生说出母亲歌声的甜美、清亮,说出孩子心中的陶醉与享受。)

师:原来,是母亲甜美、清亮的歌声,让幼小的孙友田闻到了声音中的香味,让他觉得是一种陶醉与享受。这种写法真的很独特,很生动,它用味觉写出了听觉的感受,读着这样的句子,我们也陶醉在这“芳香的音韵”中了!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从课文的重点句子人手,抓住了重点词语“芳香的音韵”,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让这些像诗一样的语言,慢慢地在品读中触动他们心灵中最柔软的那片情感的土地,再加上课堂中多种形式的深情诵读,我想,这样的“芳香”一定也飘进了孩子们心灵的小屋,这样的词语学习,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学得了品读的具体方法,这样的词语教学,会永远“活”在学生的心田。

四、想象画面,读写结合,让词语“充实”起来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好多的课文,经过仔细的研读以后,我们会发现,总有一些关键的词语可以让我们眼前一亮,而慢慢地咀嚼品味以后,更会让我们的心为之一颤。教会学生去发现这些词语,并且相机进行必要的读写训练,是一个丰富学生认识,提升学生理解能力的很好途径。应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说话能力,更应让学生在写一写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运用与感悟的能力。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对于“饱经风霜”一词的独到处理,让人拍案叫绝。

师:学到这儿,我突然想到还有一个词没有讲(指小黑板).就是“饱经风霜”.,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人“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人才30多岁

。”请同学们接着。

生:那位拉车人才30多岁,可看上去足有50多岁。脸黑瘦黑瘦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眼里充满了血丝。那乱糟糟的头发上,蒙着一层灰。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像一个霜打的茄子。

师:写得多好啊!“饱经风霜”的意思就在其中了。

“饱经风霜”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讲不陌生,“形容经历了很多的艰难与困苦。”这是工具书上对本词语的解释。但是到底是一张什么样的脸,如果只是让学生就词解词,学生一定会难于理解得深刻,而于老师适时地让学生在课文学习结束的时候,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来写一写“饱经风霜”的那张脸,我想,学生对于这个词的理解,就不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这个词语,已经转化成他们眼中的画面,有形象,有声音,有感悟,有感动,这样的词语真正地“活”在了学生的生命中。

词语的学习,理应得到语文教师的重视,唯有形象的词语学习,才会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唯有生动、智慧的词语教学,才会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穷乐趣。带领孩子们到词语的晴空里做深呼吸,才会还给他们更充实与快乐的语文学习,才会让学生看到更多别样、精致的语文风景!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