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让“读”成为语文课上亮丽的风景
杂志文章正文
让“读”成为语文课上亮丽的风景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6        返回列表

广西隆安县都结乡中心小学( 532712)黄文峰

阅读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重视通过朗读进行语感训练和培养,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从而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这无疑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读”的效率呢?

一、创设“情”

许多文章,为了引入入胜,作者都比较注意意境描写。有的在开头揭示故事的广阔背景,渲染某种浓烈的情调,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吸引读者往下读;有的在文中,对具体事物作细致而传神的描绘,激发读者的思绪,使之生发想象和联想,得到美感体验;有的在结尾,对作品的旨意留白,给读者留下思维的空间,让读者体味、辨析、感悟。因此,阅读作品中这部分内容,应要求学生根据内容展开合理想象,使自己入境人情,和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可以这样创设情境让学生读好。

师: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开朝鲜回国。在漫长的八年中,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当我们志愿军战士打败了侵略者,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引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师:登上回国的列车,望着这些可亲可敬的亲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战士心中的千言万语,只能反复地用呼唤的方式来表达——

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师:列车开始启动,紧紧拉着的手松开了,战士们多想再看亲人一眼呀!他们只好请求启动的列车一

生: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师:列车向前驶去,远望着曾经并肩战斗的朝鲜人民,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在呼唤——

生: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二、重视“品”

语文课应该充分利用文质兼美的课文,引领学生抓住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品读语言文字,让学生从课文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比较、揣摩、感悟、运用中得到人文的关怀,受到语言的熏陶,努力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1.换词比较

如《丰碑》一课,为了能让学生体会到军需处长具有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可用换词品读方法。如“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吼道”能换成“说道”或“喊道”吗?比较一下这些词语有什么不同?将军吼的这句话“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能改为“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吗?

2.抽(省)词比较

在引导学生品析语言、理解内容时,为了能让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一些关键词语或表达上非常精美的词语,在朗读时可有意漏掉这些词语。通过对比读之后,学生就明确知道“省”读的词语不但不能“省”掉,还应读好才能很好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丰碑》一课,为了能让学生体会到军需处长具有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同样可以用去词比较的方式品读。(1)他成了一座丰碑。(2)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比较这两个句子,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然后指导学生品读这几个句子。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感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反复“引”

在语文课本中,很多课文都有点明文章主旨或深化文章主题的语句。充分利用好这些语句,引导学生一次次诵读,会使学生加深感悟。

《梅花魂》这篇课文,“梅花的品格是什么?外祖父为什么那么珍爱那幅墨梅图?又为什么把墨梅图送给我”,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在教学时,为了避免繁琐的内容讲解分析,我设计了“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教学环节。对于重点段,我是这样反复引读的:

第一次引读,让学生弄清内容。

(师)这梅花,(生)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师)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生)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再次引读,让学生通过接读弄清“梅花的品格、外祖父为什么珍爱墨梅图、外祖父为什么把墨梅图送给我”。

师:我知道了梅花的品格——

生:愈是寒冷……最有骨气的!

师:我知道外祖父为什么那么珍爱墨梅图——

生:几千年来……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师:梅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玷污梅花就是玷污——

生:中华民族的精神。

师:我知道外祖父为什么将墨梅图送给我,是希望我——

生: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这样引读,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内容,更悟出了课文表达的情感。

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读为本,这已经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读是语文课的主旋律,让我们在语文课上创设“情”、重视“品”、反复“引”,让语文课的“读”有一个质的飞跃,让“读”成为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责编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