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杂志文章正文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2        返回列表

甘肃兰州铁路第二小学( 730000)张乐

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课堂教学。课程改革的深入,给比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带来了只重形式,盲目跟风,全盘否定传统优秀教学方法的不良现象。究竟什么是语文课呢?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程,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程,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课程。那么,如何解决课程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实现我们所追求的理想语文课堂呢?

一、避虚就实,实中求活教语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打好学习母语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实实在在的语言文字训练。

目前,语文课堂存在虚化的现象,尤其是公开课。教师似乎不是在给学生上课,而是在向评委展示自己的才华。课堂上热热闹闹,多媒体展示、学生表演、小组讨论、学科整合无目的地一起采用,学生、教师都兴致勃勃,而课下却要对所学的内容进行二次教学,这无疑是对新课程改革的最大误解。例如,靳家彦老师在执教《两小儿辩日》时,开篇的三读课题让人记忆犹新。一读解决“辩”与“辨”的不同,二读学会正确书写“辩”字,三读明确课题“辩”的含义。一个“辩”字,三次不同层次的学习,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学习方法扎扎实实地学会了“辩”的读音、写法、含意及用法。再如,我校李莉老师在执教《月光曲》时,学生将“走近”写成了“走进”,李老师没有立即纠正,而是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两个词所在的段落,学生很快自己将错误纠正过来。这一方法不仅让学生通过实践牢牢记住了两词的区别,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这两个教学实例说明,要认真研究教学过程,这既是学生思维、想象的过程,也是能力培养的过程,是教学“三维”目标统一的过程。只有从各个教学环节人手,精心设计,扎实训练,发现生成性资源,随机应变,充分发掘利用,才会使语文教学“实而不死,活而不虚”。

二、删繁就简,简中求精教语文

新课程强调学科的整合,但要适时、自然地整合,而不是把各学科生拉硬扯地充斥于语文课堂之中。学生眼花缭乱地观看,手忙脚乱地操作,没有深入思考的时间,整堂课淡化语文学科的特点,给人喧宾夺主的感觉;或不考虑学生实际接受能力,一味贪多求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学知识都如蜻蜒点水般肤浅,根本谈不上知识的内化,更不要说学以致用了。那么,做到“一课一得”和“精讲多练”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一位教师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因文章三大段构段结构相似,重点内容又只有一个就是体会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于是,这位教师采用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的方法和精讲一点带动全篇的方法。40分钟下来,教师教得很轻松,话语少而简洁,学生学习、思考的时间很充分,自己学会了在朗读和品词中体会亲人的真正含义。此外,学生读课文的水平从不通顺到明白流畅直至声情并茂。可见,教师把学生当傲教学的中心与主体,理清主线,明确目标,教学方法简便易行,课堂就会不断产生意外的惊喜。

三、化碎为整,整体感知教语文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整体,如果随意将其肢解开来,不要说去体会文章的意境美和深意,就是让学生读明白也很困难。经常听到一些教师一接触课文时就对学生说,你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学生还没有将文章初读一遍,怎么会知道自己喜欢哪一段呢?要么就是就词解词、就句解句,而不是放在文宣里结合语言环境去理解,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歧义。如《两小儿辩日》中的最后一句话:“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如果脱离教材整体,单看这一句话很容易理解成嘲笑。靳家彦老师讲课时让学生联系上文“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谦虚态度,引导学生理解两小儿的这一笑不是嘲笑和讥笑而是天真烂漫的笑。所以,只有从文章整体人手,语文的美感才会显现出来。

四、去伪存真,真情实感教语文

叶圣陶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这是教学的真谛。赏识学生是重要的,严格要求更是对学生真正的爱。总在课堂上听到教师这样鼓励学生:“你真聪明”、“你真棒”、“很好”。可有些学生的答案不仅不是很好,而且是错误的。教师这样不负责任的评价,是对学生的误导,是在给学生间接灌输错误的知识。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先出示一张完整的小壁虎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再出示一张无尾巴小壁虎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小壁虎的尾巴丢了应该怎么办,以此来引出“借”字。有的学生说接一条尾巴,有的学生说它自己会长出新的尾巴,还有的学生说没有尾巴更轻松。最后该教师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只好满脸不高兴地说:“那它就去借啊!请大家齐读课题。”这样的导入方法,教师是为讲课而讲,并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因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充满许多未知的因素,教师只有在实践中加强研究,不断提高个人素质,才能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编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