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阅读教学要注重练笔
杂志文章正文
阅读教学要注重练笔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61        返回列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笔者越来越认识到,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主要不在于教师的讲授,而在于学生的语言实践,学生的语言实践越多,语文水平就提高得越快。

课堂练笔是阅读教学过程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教学实践证明,面对动脑、动情、见才、见智的练习,学生常常显露出浓烈的动笔欲望。智慧的火花一旦点燃,便会闪烁出夺目的光华。

一、模仿写法,迁移运用

模仿是沟通读写迁移的桥梁,它顺应了儿童的写作心理。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在写作技法上各具特色,流光溢彩。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学习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我在指导学生进行模仿性练笔时,强调在“形似”中力求表现出本人的“个性”。《新型玻璃》是一篇说明文,作者从特点和用途两方面来介绍每一种玻璃的特征。为训练学生学会这一种说明方法,我便让学生以自述的方式来介绍文中的一种玻璃。学生兴味盎然,讲起来生动有趣,各具特色。讲完后,我又让学生运用这种说明方法介绍一种自己所设计的新型玻璃。于是,学生笔下的谈心玻璃、音乐玻璃、环保玻璃……就一一诞生了,介绍起来惟妙惟肖。这样的训练,把“写作知识——单项练笔——成篇作文”连接起来,使所学课文真正派上用场。

二、改变体裁,有效指导

阅读教学中的练笔不仅要精心设计,更要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努力调动学生练笔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之达到高效。

1.将诗词改写为记叙文。诗词一般语言精练,跳跃性大,讲究的是一种意境。要把诗词改写为记叙文,就要把这种意境通过记叙、描写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又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如在教学孟郊的《游子吟》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课文插图想象这首诗描绘的情景,然后说一说,再把它写下来。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有的学生改写成声情并茂的散文《寸草春晖》。而《寻隐者不遇》、《游园不值》这些叙事性比较强的古诗,则可以改写成叙事性的文章。这样的练笔,不仅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将故事情节生动的课文改为课本剧。改编课本剧既能促进课文阅读,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营造艺术气氛,培养创造才能。练笔前应指导学生充分想象每一个角色的形象、性格特征,让学生设计好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如《将相和》这篇课文故事性就极强,文中角色性格鲜明,很适宜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在教学“完璧归赵”这一小故事时,可根据课文内容,参照插图,选择合适的场地,并配以简单的服装、道具,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适当加工,给学生准备适当的台词,把蔺相如的心理活动改为独自,还可以适当加进一些观众的反应以烘托气氛。这样,学生对角色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语言训练也能落到实处。

3.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缩写既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抓住要点,练习概括,又有利于学生对较长的课文全面了解,整体把握。练习时要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把握中心,抓住重点,准确概括。如《景阳冈》这一课,可以先从课题人手,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整体感知了主要内容后就可以练习缩写。这是一次面向全体、人人动笔的极好的练笔机会,既让学生复习了缩写的写法,又避免了繁琐的分析讲解,使练笔落到实处。

三、捕捉空白,适时补写

选人教材的文童,由于作者构思立意、运笔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美。教学时,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瞻前顾后”,补充情节,则能促进阅读,增大语言训练的力度。

1.抓省略号。由于表达的需要,课文往往会留下不少空白,这些空白给练笔留下了空间。如《少年闰土》中写闰土雪地捕鸟这一段,文中省略了闰土捕捉到的一些鸟的名称,可让学生填补。这样练笔,不仅丰富了学生对鸟的认识,还使学生深切体会到闰土的见多识广、机智勇敢,真可谓一举两得。

2.抓语言的拓展。写好作文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就是多看,多练习。在教学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文中对儿子阿曼达在废墟下的表现一笔带过,进行略写,形成了空白。这时,可引导学生紧扣儿子“了不起”,发挥想象力写写“阿曼达被埋在废墟中时,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这样一指导,学生写的时候思路非常清晰,写起来也比较轻松。学生不仅有内容可写,而且还能深切体会到阿曼达的无私、勇敢和富有爱心。

3.抓重点词句。教学时抓住文章中表达有特点的词、句、段,让学生反复阅读,然后通过迁移式的练笔,可达到举一反三之效。如《开国大典》一课运用了四个“传到”这一排比句式,表达气势磅礴,充分表达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自豪感和毛主席宣告的庄严。在学生充分感知内容、体验情感后,可设计这样一个迁移式练笔: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给中国人民带来了( ),带来了( ),带来了( ),带来了( )。学生通过练笔进一步领悟到排比句式的表达特点,同时深深地感受到新中国成立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激动、自豪和幸福。

有效的练笔改变了阅读教学“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局面,使阅读教学既重视吸收,又重视表达。如果教师能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高质量的练笔,那么练笔就会像阳光似雨露,让学生的“读”和“写”获得双丰收。

(责编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