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个性化阅读要注重“三导”
杂志文章正文
个性化阅读要注重“三导”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5        返回列表

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能读出对文本的独特理解,能在读的过程中发展思维。但是,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并不是“放羊式”地让学生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导”非常重要。只有教师正确地“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才会有目的,才会有方向。

一、在重点处“指导”——读出个性

学生对一篇文童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在教学时,我们要依据学生的这一种独特理解和体验进行个性化阅读。对于课文中的一些重点内容,我们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表达各自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的真情自然流露。

例如,在教学《景阳冈》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等他们明白文章详细描写了武松打虎的过程后,我这样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鉴赏:

师:同学们,你觉得武松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读了课文以后,我觉得武松是一个勇敢的人。

生:武松是一个武艺高强的人,他连凶猛的老虎都能打死,是人们心目中的打虎英雄。

生:我觉得武松不对,他不爱护动物。老虎是国家保护动物,他打死老虎是违法的。

可见,在文本重点处让学生充分地读,学生就能读出文本的个性,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是个性化阅读的关键所在。

二、在难点处“疏导”——读出理解

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他们的生活阅历不丰富、思维能力不高,所以对文本的内涵难以深入理解,这就形成了教学难点。在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时,对于文本的难点,教师要巧妙进行疏导。

例如,教学《落花生》一课,在学完整篇课文以后,我给学生提了这么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了《落花生》这一篇课文,它采用借物喻人的方式向我们说明了做人的道理,你们同意“爸爸”所说的话吗?

生:我同意爸爸所说的话,做人就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像花生一样实实在在不图外表。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欢迎,受到别人的尊重。

生:我觉得爸爸所说的话不一定对。做人外表好看也很重要,不一定只要内在实在而外面不追求美丽。因此,人最好做有用的人,但外表也要好看。

生:桃子、石榴、苹果这些水果是好看的,但也不能说明它们没有用呀,它们的味道好,有很多维生素,也是有用的。所以,做人像这些水果一样不仅好看,而且有用,这不是很好吗?所以,爸爸说的话只能算对一半。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与作者想要在文本中表达的精神价值是互相矛盾的,学生对作者的意图并不理解。这时候,我们就要给学生进行“疏导”,补充许地山的家庭状况发生巨大变化的有关资料,让学生明白当时作者的家庭正从盛况转为衰落,所以父亲希望孩子傲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做一个像花生那样朴朴实实的人。

三、在关键处“引导”——读出感悟

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阅读和理解,能让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在这些关键处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去思考,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倾听蕴藏在文本中的作者心声,从而触摸作者特殊心灵的脉动,读出作品的意蕴。

例如,在教学《穷人》一课肘,我在课堂中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质疑的空间。我问学生:.“同学们,我们已经细读过这一篇课文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老师,我觉得在课文中有两个词用得不够准确,就是“温暖”和“舒适”这两个词。

师:那你能说一说为什么这两个词用得不准确吗?

生:在冬天里,外面寒风呼啸,渔家的小屋里除了一个没有熄的炉子,其他什么取暖设备都没有,怎么能说是温暖呢?

生:渔家的这一间屋子很小,很多东西都是挤在一起的,也很简陋,怎么能说这样的小屋是舒适的呢?

师:是啊,这样的小屋怎么能用“温暖”和“舒适”来形容呢?看来托尔斯泰也不过如此。你们的质疑很有道理。现在请大家再来读一读这一篇课文,看看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托尔斯泰不愧为大文豪,他的用词很准确。在这里,作者用“温暖和舒适”来形容小屋很贴切,因为小屋比外面确实是温暖而舒适。

生:是呀,外面又黑又冷,小屋虽然漏风,但却是温暖的。

生:渔夫驾驶小船行驶在汹涌澎湃的大海上,时刻有生命的危险,所以和小船比起来,小屋虽然简陋,但却舒适。

在以上教学中,几个学生对“温暖”和“舒适”进行质疑时,我在这个关键处恰当地引导学生进一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作者的遣词造句。这样恰当地将学生引领到文本所要体现的价值上来,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教师要在课文价值取向与学生个性解读之间追寻张力,充分发挥“导”的作用,使个性阅读在实施贯彻过程中保持应有的张力。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