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语文教师要学会“洗课”
杂志文章正文
语文教师要学会“洗课”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9        返回列表

江苏丹阳市珥陵中心小学( 212300)陈华

我喜欢听常态课,因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是靠一两节公开课、展示课所能解决的,而是主要靠面广量大常态下的课堂教学。常态课具有共性、普遍意义,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索。吕叔湘老先生早在1978年就提出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问题。他指出:“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几十年过去了,这种“少、慢、差、费”现象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观。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语文教师就要学会“洗课”。

一“洗”可教可不教的教学内容,即“洗”文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学内容永远是最基础的,第一位的,必须“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在语文教学时要学会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洗去学生预习中已掌握的内容,洗去与课文主题无关紧要的内容,等等。“洗”文本。一要细读文本,撷英取华,化繁为简;二要整合有益的文本信息,拎出一条主线,使课堂教学清晰、明朗;三要确定重点,设计有价值的提问,以便引发学生自主讨论、争辩。“洗课”的最终目的是洗净表面的热词,使语文课堂扎扎实实,富有内涵,且充满张力。如在教学《特殊的葬礼》时,教者可从今昔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比较人手,引导学生有感情地阅读第3、4、5小节,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塞特凯达斯瀑布消亡的原因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至于其他内容,则可以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解决或掌握。有时,教师还可以突破原有课文内容的局限,激发学生对课文文本进行再创造,从而获得课本内容的新质,使教学内容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经验”。

二“洗”繁琐的内容分析,即“洗问题”。繁琐的分析主要表现在:教学“无的放矢”;作低层次重复分析;点点讲透、面面俱到的“撒大网”式讲解;教师琐碎的问答式教学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上述现象,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耗时费力,劳而低效;既挤掉了学生学习的黄金时间,又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以及探讨课文内容的兴趣,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体现。要走出这个“怪圈”,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做到“‘读’占鳌头”。“课文读懂了,思想教育就跑不了,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张天若语)因此,把死的文本读“活”,把繁的文本读“简”,去掉非语文因素,读出“语文味”,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

三“洗”无效甚至有害的教学评价。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惩罚会削弱人的某种行为,而奖励则会强化某种行为。因此,恰如其分的教学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内心世界,活跃学生的各种思维。而当下的语文常态课,滥用教学评价的形式“名目繁多”。笔者最近听了一位骨干教师的“活力课堂”评比课,这一节低年级的语文课,教师用“你真行”、“你真棒”、“你真了不起”夸学生达12人次;用贴小红花奖励学生的达18人次,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得到类似的表扬。这种无效的教学评价,只会降低甚至失去评价的功能,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恰当地运用好教学评价这“一把尺子”,用倾注师爱的语言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评价效果。

四“洗”表演式的教学形式。教师“满堂灌”、“满堂问”不对,但“满堂转”、“满堂论”表演式的教学也未必就好。我们需要的是思维的活跃,是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问题,从而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学习。不能为“活跃”而活跃,为“讨论”而讨论。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参与是必需的,但同时要考虑它的实际效果。作“秀”式的“启发式”教学与新“课程改革”是相违背的。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