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朗读,滋养小学生快乐成长的根基
杂志文章正文
朗读,滋养小学生快乐成长的根基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7        返回列表

浙江诸暨市暨阳小学311800詹群燕

当下,第一学段小学生的实际朗读水平,与《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朗读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现在:学生腔鲜明,不是字音拖得很长,就是读得特别快,句子之间缺乏必要的停顿与连接,只是为朗读而朗读,根本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基于这种现状,如何实现这一现象的根本转变,最大限度地实现朗读教学的目标?我认为,教师要转变理念,注重朗读,自觉担当起小学生快乐成长的向导。既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思维走向和身心发展规律,也要重视科学的教学方法,把句子中的词语读出神情韵味,不断滋养小学生生命成长的根基。为此,在朗读教学实践中,应注重以下五个方面:

一、想象画面,读出意涵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强调,学习语言一定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识字不多,注意力分配能力差,在朗读时常常喜欢一字一拍地唱读,忽略了词与句子之间表达的意涵。为此,我采用“想象画面读出意涵”的教学策略,化抽象为形象。例如,教学《阳光》一文时,我出示了文中的词语:“阳光、金子、田野、高山、小河、锦缎、窗帘”,让学生感知读物的意涵。

初次朗读,学生只是就词读词,字音虽然读正确了,但大多是拖腔拉调,既不雅听又乏味。于是,我在词语的上面出示了相对应的画面,让学生观察、体会,然后让学生轻轻试读。出示画面后的朗读,学生读出了意涵:“阳光”、“金子”显得亲切;“田野”、“高山”、“小河”读出了喜爱;尤其是五彩“锦缎”,学生看到画面后非常惊喜,读得既响亮又清脆。而后我去掉画面,让学生想象画面再次朗读,学生便心领神会,少了一分拖腔,多了一分意涵。

二、表演文本,读出心境

儿童心理学认为,爱动、爱玩、爱表演是小学生的天性。演一演、动一动是小学生最喜爱的活动,朗读在表演中更容易读出真情实感。例如,在教学《爱迪生救妈妈》时,我采用“表演文本,读出心境”的教学策略,抓住重点词语对学生进行表演中的朗读指导。首先出示课文材料:

医生环顾四周,迟疑了片刻,说:“房间里光线太暗没法做手术。”爸爸说:“那就多点几盏油灯。”医生还是摇头,连连说不行。大家急得团团转。

我问:“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医生和爸爸的束手无策?”在交流中,我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动作、表情,从而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然后顺势发问:“此时,医生、爸爸的心情怎样?”带着这样鲜活的体验,“万分焦急、沉重、心急如焚”等词纷纷从学生嘴里蹦出来。接着,我说:“让我们怀着这样的心情来读读这一自然段。谁来当爸爸,谁来当医生?”此时,学生已身临其境,两位学生边读边配上“环顾四周”、“还是摇头”、“连连说不行”、“急得团团转”这些动作,把当时的情境表演得活灵活现。

对于故事性文段朗读,将重点词语配上动作、表情,学生不仅更容易投入,激起共鸣,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而更能读出心理感受。

三、演示实物,读出滋味

杨再隋先生曾说过:“要充分、有效地读书,让学生把书读出味。”而现实课文中所表达的有些事物,由于学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下,所以难以认知难以表达,那么怎样才能“把书读出味”呢?我采取了“演示实物,读出滋味”的教学策略,拉近学生与文中人物事件的距离,品味生活的本真。

例如,教学《菜园里》一文时,针对城区学生对“南瓜越老皮越黄”这一常识性问题认识不足,我便找来两个南瓜,左手拿起一个嫩南瓜,右手托着一个老南瓜进行课堂实物演示。

我告诉学生:“小南瓜多绿呀,它慢慢长呀长呀,越长越大,越来越老,皮也越来越黄,最后就成了老南瓜了。从绿到黄要经过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所以我们读这句话时,可以读慢一点。”然后让学生看着两个南瓜读“越老越黄”,强调“越”字,放惺语速,读出南瓜的生长过程,读出韵味。学生读得趣味盎然,还从中认识到生活中一些事物从小到大的演变规律。

四、播放音像,读出神韵

低年级学生生活阅历浅,对课文中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人物与事件往往会产生情感经验的障碍。跨越这一障碍,我采用了“播放音像,读出神韵”的教学策略。借助音像手段,烘托、渲染并再现人物与事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理解课文,获得情感的体验。

例如,《最大的书》中有一段话:“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长满树木的陆地。后来,陆地沉下去,就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海底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脚下的这座山。”

我结合课文让学生欣赏相关的动画课件,让其直观地看到很多年前陆地枝繁叶茂、鲜花盛开的情境,之后变成一片汪洋大海,最后变成危峰兀立的高山的过程。与此同时,舒缓的钢琴曲悠悠响起,“很久很久”、“很多很多”、“慢慢”等词,以其特有的节奏深深地与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利用音像让学生观赏美丽又动人的画面,品味音乐声中抑扬顿挫的词语朗读,欣赏富有诗意的人物与事件神蕴,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表现能力,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强了学生的美感,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更点燃了学生探究自然的智慧灵性。当然,采取这种教学策略,在音乐的选择上,要注意音乐与教材语言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只有把画面、音乐和文字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激活学生的“五官”,才能起到相互渗透、潜移默化的作用,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赏识激励,读出自信

儿童天生喜欢鼓励和赞美。在朗读教学中,我采用“赏识激励,读出自信”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朗读的勇气和自信,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例如,教学《爱迪生救妈妈》时,为了让词语教学充满活力,我把文中的生字新词分成了四类:

斥责 夸奖

委屈

亮堂

明晃晃 恍然大悟

迟疑 片刻

一溜烟

急性阑尾炎

我问:“这些新词,你们都认识了吗?那我来考考你们,谁能挑一个读给大家听听,不但能把词语读正确,而且能把词语读活了!”当一位学生读到“恍然大悟”时,只见他眉头舒展,一副了然于心的样子。我便请他用“恍然大悟”说一句话,他也回答得非常恰当,我连忙夸奖他:“原来你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怪不得读得那么好!”另一个学生慢吞吞地读“一溜烟”时,我随即问他:“‘一溜烟’是什么意思?”这个学生回答不上来。我就拍拍他的肩膀说:“你先坐下,认真听,等会老师再让你来读。”然后对大家说:“谁能说出像这样的词吗?”学生纷纷说出“一眨眼、一刹那、一瞬间”等词。“那‘一溜烟’该怎么读?”我让刚才那位学生再读时,他的语速自然较快。这样处理,不仅让学生懂得了“一溜烟”的词义,读出了“一溜烟”的感觉,也积累了与“一溜烟”相关的词语,更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形象、生动的评价语言,可以起到一箭多雕的效果,其中方法多样,有点拨朗读技巧的,有肯定学生明白字义的,有丰厚词语积累的,使每个学生都能心领神会,读得兴味盎然。这样,当词语回归文本时,能有效地发挥其潜能,促使每个学生全心投入,尽情吟诵,不断提高朗读水平。

小学第一学段是朗读教学的起步阶段,只有采取多种朗读教学策略,突破词语朗读的盲点,提升对词语的敏感度,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才能让语文课堂真正“书声琅琅”,才能让学生在朗读中获得语言的积累和深层次的感悟,全面提升语文的综合素养。而这对于滋荞与浸润小学生生命成长的根基,唤醒与抚平小学生纯真的心灵,呵护与导航小学生前行的方向,无疑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责编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