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营造属于儿童的语言世界
杂志文章正文
营造属于儿童的语言世界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65        返回列表

江苏如皋市白蒲小学( 226511)蔡显兰

对于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会自主学习、能持续发展的人,《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强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同时,教师也应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其实,学习是人的本能,就应该让它像呼吸般自然。而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除了是本能的需要外,如果再加上有外因的诱导,即教师的有效组织和引导,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会是一个积极、有效、良性循环的过程。下面,笔者想谈谈语文教师如何从“我”做起,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营造属于儿童的语文世界。

一、让语文课堂充满真情实感

语文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流的过程,其间最美的是师生真情的流露、情景的自然创设以及评价的自然、朴素。可是,许多语文教师往往在课堂教学中刻意追求教学的完美,而使语文课堂少了一些“返璞归真”,这也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遗憾。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一课时,点名要一位学生朗读小姑娘与将军见面时的相关段落。学生却毫无感情地读着小姑娘的话——“妈妈死了,妈妈死了”,下面更有几个学生发出窃笑声,这位教师便让发出笑声的学生说说原因。

生:妈妈死了是一件很伤心的事情,怎么能读得毫无感情呢?应该是读出很伤心的语气。

生:我不认为是这样的。小姑娘经受了炮火的惊吓,失去了母亲,再遇到聂将军这样的陌生人,她应该很惊恐!应该读出很惊恐的语气!(反驳生,的观点)

生:小姑娘这么小,就受了这么多的惊吓,肯定是惊呆了,应该读出木讷的语气!

接着,教师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如果是自己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样?是何种表现?学生们纷纷发言,各抒己见,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最后有一位学生说:“我觉得刚才同学们说的几种表现都对,因为不同的人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他们的表现是不尽相同的,有的人是悲伤,有的人则是无助,或是木讷,或是惊恐……”

这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看似与语文教学的目标背道而驰,但在教学中,他恰恰是把感悟的时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主动去感知、体验、领悟。学生在比较体会中产生心灵的碰撞,获得了充满灵性的感悟,从而进行了乐此不疲的探索,充满激情地进行价值创造,使自身的喜悦在体验中被唤醒。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它给课堂带来了一份无法预约的美丽与精彩。

二、让语文课堂多些问号,少些句号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为语文教学描绘了美好的蓝图:人人学有价值的语文,人人都获得必要的语文,不同的人在语文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只是告诉学生知识,还要让语文课堂教学成为与学生共同探究知识的过程。

请看两位教师在教学《林海》一课时的课堂实录。

案例1:

师:请同学们看看课题,想想“林海”是什么意思?(教师出示挂图)

生:有各种树木。

师:仅仅是各种树木吗?(师手指着挂图,进行提醒)这里的树木的……

生:数量更多。

师:对!我们就可以把它称为“林海”。

案例2:

师:同学们,请大家好好地看看课题,有什么要问的吗?

生:什么是林海?

师: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有谁可以帮助他解决?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由于是公开课,学生显得拘谨。教师面带微笑地继续鼓励)

生:老师,我知道什么叫云海。

师:可以,你说说看。

生:天上的云朵多了,就可以把它称为云海。

师:你知道的真多!还有谁想说说?

生:我知道“人山人海”,就是用来形容人非常多的!

师:前些天,我们春游看见了一望无际的桃花。

生:(异口同声)花海。

生:怪不得老舍爷爷把看到的大片山林称为——林海!

“以上两个案例相比较,前者只用了不到一分钟,引导有序,条理也比较清楚;而后者却用了三分钟的时间,课堂气氛时而活跃,时而冷场,到最后尽管课堂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但学生却意犹未尽,不仅真切地体会到了‘林海’的意思,同时还进行了词语的创造。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思路,我们可以看出两位教师不同的教学观念。这样的课堂案例启发我们‘教育不仅仅是告诉’。”苏州张瑾老师在分析这两个案例时如是说。

三、让语文走进学生的心灵

语文不仅能够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能够熏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从而实现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心灵的和谐。因此,语文教学在以智育为中心的前提下,要通过开展语文实践课来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语第四册练习二“读读背背”一课时,其教学目的是要学生通过学习,积累四个描绘春天美好景象的成语,感知春天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同时乐于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进行说话、写话。因此,我们要带学生走进大自然去观察春天的变化,搜集几张关于春天花园的彩图;让学生搜集已经学习过的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诗歌。一位教师这样激情地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已带领大家走进了大自然,寻找了春天。春姑娘披着五彩的霞衣飞到了我们身边,让我们一起唱着《春天在哪里》来欢迎她吧!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清脆的山林里……”教室里洋溢着春天的乐曲,投影仪屏幕上出现美丽的春景图,学生边听歌曲边欣赏美景,有的学生跟着动情地唱起来。

师:春姑娘飞进了美丽的百花园,请同学们看看这几幅美丽的花园图吧!花儿美吗?

生:(异口同声)美!

师:那么听了歌曲,欣赏了图片,大家想说点什么?

生:春天真美呀!我想在大自然中去拥抱春天!

生:一阵春风吹过,小草轻轻地向我点头致意呢!

生:看那小河边的一排柳树,正眨着黄绿眉眼,在春光里微笑!

生:听了歌曲,我也想为春天唱一曲赞歌!

生:欣赏了图片,我想拿起五彩的笔,画一幅春天的画!

生:我想读古往今来人们为春天写下的诗文!

师:(满怀深情)是啊,冬去春来,和风送暖,鸟语花香,春趣盎然。春天是一首首优美的诗,春天是一幅幅美丽的画,春天是一曲曲抒情的乐章。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墨客用诗词、散文等文学形式,从不同的角度、选择不同的题材来描写春天的景物,抒发春天的情怀。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春天(指着黑板课题),聆听春的消息,在春姑娘的诗意心灵里徜徉吧!那么,大家知道什么叫“百花盛开”吗?你能说说百花盛开的样子吗?

生:百花盛开就是有很多花开得非常美。

师:大家说对吗?那么“百花争艳”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生:老师,我昨天预习过的,“百花争艳”是指各种花草树木竞相开放出艳丽的花朵。

师:你真棒!回答得完全正确。大家还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五彩缤纷”、“色色俱全”的意思吗?

师:大家能用这些词语造句吗?

生:春天,花园里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真美呀!

生:我非常喜欢百花盛开的春天。花园里的花儿五彩缤纷、色色俱全,多漂亮呀!

生:晚上,我家放起了烟花,天空中五彩缤纷、色色俱全,简直太漂亮了!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积累了这么多描写春天的成语、诗歌。想创作的同学,可以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哦。课外,同学们也可以拿起手中的画笔,画一画美丽的春天,还可以在旁边配上你想说的话。

这样的语文实践课程,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语文教学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