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背景资料让古诗词教学更精彩
杂志文章正文
背景资料让古诗词教学更精彩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4        返回列表

浙江温岭市箬横镇第二小学( 317507)李小红

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可是,古诗词离现今年代久远,理解起来不容易,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情趣也深受影响。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想准确把握古诗词的含义,就有必要联系当时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个人抱负等背景资料,让学生能读懂诗人、诗意、诗情,真真切切感受文本的魅力和丰富的人文精神。

一、凭借资料,走进诗人

古诗词大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不了解这些历史背景,就不能深刻理解古诗词。只有把诗人及其作品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中,特别是放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中,才有可能看到其诗歌的奥妙。就作家所处的时代而言,不同时代的作家,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寄寓的情感是不同的。盛唐的李白,盛极而衰时期的杜甫,晚唐的杜牧,其作品打下的烙印是不一样的;北宋的苏轼,南宋的陆游,其诗作中所反映的社会内容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只有把诗人放回当时的那个年代,才可以真正理解诗人当时最真实的情感世界和人生态度。

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如果从字面上理解,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一叶孤帆越行越远,慢慢地.帆影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诗人的眼中只有那流向天际的长江水。如果教学中教师能够抓住“孤帆”,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走近诗人当时的情感世界,就能真正感受到诗句所承载的情之真、意之厚。当时正值大唐“开元盛世”,从湖北武汉东去江苏扬州,沿江皆是繁华之地。李白伫立在长江边,难道他真的只看到了一艘小船吗?那为什么他说是“孤帆”呢?可让学生说一说:透过一个“孤”字,还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李白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视着孟浩然的船。只看着那只船,说明他们的感情非常深厚)抓住一个“孤”字,凭借背景资料,让学生看到了一个重情重义的李白!

二、巧用资料,理解诗意

古代诗词中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和诗人感情,往往与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社会和个人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如果学生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情况不清楚,对诗人的人生轨迹模糊,那么对诗人在诗词中具体描绘的情况、表达的思想、抒发的情感,他们就会懵懵懂懂、蒙蒙胧胧,也就谈不上有所感悟和受到熏陶。例如,不了解李白被判处长流夜郎西行至巫山遇大赦得以放还的经历,学生就不易体会《早发白帝城》里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欢快;不了解白居易由“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贵”的一帆风顺一下子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样沉重打击的遭遇,学生也就难以真正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喟;不了解唐朝安史之乱前后统治集团政治腐败,聚敛财物,贫富不均之现实,学生也难理解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深刻含义。因此,学习古代诗词,必须重视背景资料的运用,借助背景资料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潜心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如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就可借助地图等背景资料,创设情境,领悟诗意。元二是王维的好朋友,两人在渭城。话别,然后元二穿越阳关,远去安西,千里迢迢,关山万里。为了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教师可在图中标出古渭城(今陕西西安西北)、古安西(今新疆库车县)、古阳关(今甘肃敦煌一带),再通过课件展示安西的萧条,因此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元二向西去,要去苍凉的安西,面对着茫茫的大漠和戈壁,长途跋涉,此地一别,生死难料,更别提重逢。在此情境中,无须教师多讲,学生便能从中领悟诗意,所学所得终身难忘。

三、链接资料,拓展延伸

古诗词学习不是孤立的,读古诗词时,链接引入其他古诗词,可以出现多种意义的互照互证,丰富意象,加深理解。教学《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妙用时,教师可以适当延伸到古诗中用字精当的例子,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让学生举一反三,领会古诗用字的精妙。

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一句,诗人苏轼用凝练的笔触浓缩了西湖美丽的景致。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晴天西湖的秀美时,拓展引入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在感受雨中西湖的神奇时,则拓展引入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这样通过背景资料的整合,将西湖的美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课堂诗意浓浓,情意绵绵。

(责编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