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作业,洋溢生命气息的旅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刷新与重构的思考
杂志文章正文
作业,洋溢生命气息的旅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刷新与重构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5        返回列表

江苏宿迁市泗阳双语实验学校( 223700)蔡志坚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作业已被异化为教师“教的补充”、“教的强化”。作业过程与评价越来越注重作业本身的客明性,轻视人的主观作用,缺少学生、教师与作业的情感态度的真实互动。即使作业评价有简短的文字交流,也生硬单一,缺乏教育性。这样传统化的作业自然也就成了学生的沉重负担,无助于学生的智能发展,失去了作业应有的教育功能。因此,教师应理性地审视当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理念与操作措施。那么,怎样有力颠覆严重滞后的传统作业设计观,刷新和重构课改积极推进下的小语作业设计观,探寻有效的小语作业设计策略呢?

1.“感受”性作业

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这酋词,当通过图片、音乐和视频等媒体的渲染与引导,学生较好地深化感悟词意词情后,仍沉醉在“瞧,这一家子”的自由恬淡的乡村田园生活的画卷之中。他们悄然中已挨近那对酒后休闲聊叙的老夫妇,已来到大儿的庄稼地,急于帮着二儿编织,似与小儿一起在抢剥莲蓬!此时学生的诵读声情并茂。课后,我针对学生天性爱画和爱奇思构想的特点,创意布置学生自选一幅儿童画进行观察想象的作文。学生自主选画,个性想象,自由表达,如上交的《太空旅程》、《小镇的早晨》、《沸腾的广场》等一篇篇看图习作写得既生动,又充满谐趣,尤其是他们习作中充满的灵动想象力着实让人慨叹1

2.“搜集”性作业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历史故事,如果只局限于一个故事,则不能全面理解文童的内涵,还需要了解更多与故事有关的背景,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如教学完《草船借箭》一课后,我布置学生课余搜集有关“三国”的趣味资料,他们非常乐意接受这类作业。搜集的内容有“诸葛亮故事”、“周瑜人物评说”、“三国歇后语”、“三国人物谱”等。搜集资料可以去图书馆、阅览室或上网查阅资料,也可以请教身边的人等。然后汇总搜集的结果,最后让学生把这些内容编成小报,在班内、校内进行交流分享。这样,有效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深化学生对故事人物的认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3.“操作”性作业

教材中一些文章具有可感的实践性,这类课文就可以设计“操作”性作业。比如,学习《颐和园》、《记金华的双龙洞》等游记类课文,可布置学生根据游览的顺序画出旅游路线示意简图,帮助理清课文行文脉络;学习《我们的教室》、《北京》等按方位顺序写的文章,可布置学生画一画方位图,理清文章写了哪几个方位,每个方位备写了些什么;学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苹果里的“五角星”》和《詹天佑》等具有很强操作性的文章,可布置学生亲手做一做,验证课文所写的办法,体会其中的道理;学完《乌塔》一文,可布置学生根据课文所提供的内容给乌塔设计一张名片。以上这些作业,学生觉得新鲜有趣,又极具操作的牵引性。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了他们手脑并用的能力。

4.1‘对话”性作业

“对话”是一种思维的碰撞,也是一种口语交际的历练。小学语文课堂需要创设丰富的“对话”平台,课外也需要恰当地拓展和延伸这种“对话”平台。例如,在学完人教版五年级《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一组课文后,我分别设计了这样的学生与家长“对话”的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将课文有感情地读给爸爸妈妈听,或者让他们自己品读每篇课文,然后分别以“您认为父子之间最可贵的是什么?是什么创造14名同学生还的奇迹”、“要是您是作者的父母,将会给予怎样的评价”、“如果您是文中的母亲,会采取什么措施?请说明理由”三个话题进行“访谈对话”。学生的兴致都很高,纷纷表示要和爸爸妈妈辩论一下。通过“对话”性作业,学生会在与父母的真切“对话”中辩明事理,从中受到教益,父母也会从中深化领受对子女的教育哲理和艺术。

5."实践”性作业

语文学习倡导生活化,生活有多宽,语文就有多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设计“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新知识、新理念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从而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如学完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一文后,我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就“县城水源污染的情况怎样?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危害?污染源有哪些?怎样减少水源污染”等问题进行调查访问和实地考察,并撰写水域质量考察小报告,在看、问、想、写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的意识,较好地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当然,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有差异,接受能力也有差异。因此,我在布置作业时,会根据每个层面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要求,尽量照顾到每个学生,使他们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跳一跳摘到属于自己的“果子”,从而体会成功的喜悦。

(责编 陈剑平)